鸡黍之约的读后感集锦(52)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苏轼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濡染,对儒、道、释等各家思想兼收并蓄。在他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没有完全皈依哪一家思想,也没有彻底放弃哪一家思想。当然,正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他最先接触的是儒家思想的正规教育,最先选择的也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仕途。苏轼年仅十岁时学习《范滂传》,便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二十一岁应科举试,曾向朝廷呈上五十六篇策论;二十二岁中进士进入仕途后,更是满怀致君尧舜的政治信念。但苏轼耿介正直的性格、敢于坚持自己主见的做法,使他的仕途充满坎坷。屡遭贬谪之后,苏轼积极入世的热情不能不大大降温。他在《自题金山画像》诗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寥寥数语,几十年的宦海浮沉,多少次的被贬外放,无边的苍凉,数不清的磨难,尽在其中。
屡遭挫折之后,苏轼益发感到壮志难酬。于是老、庄思想便乘虚而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与苏轼固有的儒家人生哲学一起,构成一种充满矛盾的人生哲学:入世与出世、有为与无为、投身社会和回归自然。苏轼是痛苦的,也是困惑的。随着痛苦与困惑的加剧,儒家思想日衰,道家思想渐增。他的退隐心结,已发展到对社会的退避,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怀疑。这种人生无法预料、不可把握的意识,随着遭受挫折的增加而越来越强,使苏轼常常发出万事到头都是梦,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的喟叹
人间何者非梦幻,这种人生如梦的困惑终于把苏轼逼上寻求解脱的道路。应该说,对仕进与退隐的困惑、对人生如梦的悲哀,是封建时代的文人普遍的心态,但对困惑与悲哀加以解脱,却并非易事。在这方面,道家文人往往略胜一筹。吸收道家思想的苏轼,便是如此。信儒却不迂腐,以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来务实;谈禅却不佞佛,以其看破红尘的出世思想来处世;乐道却不厌世,以其乘势归化、返璞任天的避世思想来修炼。三者融为一体,就能不受时空的束缚,可以追求生命的自由。所有这些,都是为维护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和克服自己的人生坎坷与磨难之苦的。这就是苏轼的超然生命观,也是他为什么不去投江、没有出家,宁愿忍受苦难、甘当贬官而不忘忠君爱国忧民的根本原因。
屡遭挫折之后,苏轼益发感到壮志难酬。于是老、庄思想便乘虚而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与苏轼固有的儒家人生哲学一起,构成一种充满矛盾的人生哲学:入世与出世、有为与无为、投身社会和回归自然。苏轼是痛苦的,也是困惑的。随着痛苦与困惑的加剧,儒家思想日衰,道家思想渐增。他的退隐心结,已发展到对社会的退避,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怀疑。这种人生无法预料、不可把握的意识,随着遭受挫折的增加而越来越强,使苏轼常常发出万事到头都是梦,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的喟叹
人间何者非梦幻,这种人生如梦的困惑终于把苏轼逼上寻求解脱的道路。应该说,对仕进与退隐的困惑、对人生如梦的悲哀,是封建时代的文人普遍的心态,但对困惑与悲哀加以解脱,却并非易事。在这方面,道家文人往往略胜一筹。吸收道家思想的苏轼,便是如此。信儒却不迂腐,以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来务实;谈禅却不佞佛,以其看破红尘的出世思想来处世;乐道却不厌世,以其乘势归化、返璞任天的避世思想来修炼。三者融为一体,就能不受时空的束缚,可以追求生命的自由。所有这些,都是为维护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和克服自己的人生坎坷与磨难之苦的。这就是苏轼的超然生命观,也是他为什么不去投江、没有出家,宁愿忍受苦难、甘当贬官而不忘忠君爱国忧民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