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针灸经读后感整理(4)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隋朝的杨上善撰《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将《黄帝内经》的内容分为数十类如“摄生、阴阳、藏府、经脉、诊候”等等,以类汇编条文,依次注解,极具特色,其内容包括今之《素问》《灵枢》。据传杨上善是道士,隋炀帝大业年间为太医侍御。他的《黄帝内经太素》在《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都有存目。宋代林亿校正《素问》时,此书尚在。大约在南宋时散佚,中国无由得见。此书在日本一直有流传,当是唐朝时遣唐使带去,1825年左右,日本人在京都仁和寺发现了《太素》古抄本,较为完备,日本学者参阅各本进行整理,得二十三卷,并刊刻发行,清末学人杨守敬赴东瀛访书,遂将刊本带回。时隔千年,中国医者方得再见《黄帝内经太素》。
《素问》流传过程中,贡献最著者当属唐代的王冰。王冰,号启玄子,亦是道家人物,雅好医药,潜心研究《素问》十二年之久,感慨《素问》“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确实,《素问》经过口耳相传,之后录于竹简、布帛,接着钞于纸本卷子,损坏、佚失、错简、误字等实属难免,王冰决定重新进行校勘整理。《素问》当时第七卷已不存,王冰自称从他处得先师张公秘本以补入,这部分就是“运气七篇”。他经过分合增删,《素问》由原来的九卷变为二十四卷,并重新调整篇目次序,每篇冠以名称,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完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素问》,完全以王冰的本子为基础,从篇目可知,王冰将道家的观念贯穿其中,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书?经籍志》载:“《素问》九卷,《针经》九卷。”说明隋唐之际,《灵枢》仍然以《针经》之名流传。王冰注解《素问》时,在自序中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其注文也大量引用《灵枢》。这是《灵枢》这个名称的最早记录。但当时《灵枢》篇目似已不全。
唐末五代,战乱频仍,图书之厄不及备载。北宋初期,朝廷重开献书之路。宋朝皇帝,特别重视医学。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 ,仁宗皇帝诏令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命集贤院、崇文院学士带领医官,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并予以出版。校正医书局堪称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高宝衡、林亿负责校正《素问》,林亿等人搜集了当时流传的多种《素问》古本,决定以王冰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参考《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素问》全元起注本、《黄帝内经太素》等,进行极为严谨的校勘,“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两千余条,”所增所减,必详明出处缘由,最后撰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北宋已兴雕版印刷之术,朝廷下令将此书刊印发行,流传天下,从此《素问》再无散佚之虞。宋以后医家注解《素问》皆本于此。
《素问》流传过程中,贡献最著者当属唐代的王冰。王冰,号启玄子,亦是道家人物,雅好医药,潜心研究《素问》十二年之久,感慨《素问》“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确实,《素问》经过口耳相传,之后录于竹简、布帛,接着钞于纸本卷子,损坏、佚失、错简、误字等实属难免,王冰决定重新进行校勘整理。《素问》当时第七卷已不存,王冰自称从他处得先师张公秘本以补入,这部分就是“运气七篇”。他经过分合增删,《素问》由原来的九卷变为二十四卷,并重新调整篇目次序,每篇冠以名称,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完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素问》,完全以王冰的本子为基础,从篇目可知,王冰将道家的观念贯穿其中,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书?经籍志》载:“《素问》九卷,《针经》九卷。”说明隋唐之际,《灵枢》仍然以《针经》之名流传。王冰注解《素问》时,在自序中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其注文也大量引用《灵枢》。这是《灵枢》这个名称的最早记录。但当时《灵枢》篇目似已不全。
唐末五代,战乱频仍,图书之厄不及备载。北宋初期,朝廷重开献书之路。宋朝皇帝,特别重视医学。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 ,仁宗皇帝诏令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命集贤院、崇文院学士带领医官,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并予以出版。校正医书局堪称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高宝衡、林亿负责校正《素问》,林亿等人搜集了当时流传的多种《素问》古本,决定以王冰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参考《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素问》全元起注本、《黄帝内经太素》等,进行极为严谨的校勘,“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两千余条,”所增所减,必详明出处缘由,最后撰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北宋已兴雕版印刷之术,朝廷下令将此书刊印发行,流传天下,从此《素问》再无散佚之虞。宋以后医家注解《素问》皆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