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孝道读后感汇聚(4)
2022-06-20 来源:百合文库
论语读后感二
百善孝为先,这是儒家的思想观点,那么儒家为何要把“孝”字捧到这么高的位置,人又如何尽孝道呢?翻看儒家最经典的典籍《论语》,我们便能从中找到答案。
先看看《论语》里是怎样对孝定义的。
鲁国的孟武伯向孔子怎样尽孝道。孔子答了一句:“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要象父母担心孩子的病一样。为人父母的都应有这样的体会,孩子有了病或者多少拉了点肚子、受了点伤、着了点凉,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是不是担心、掂念、疼惜,恨不得这病疾转到自己的身上,让孩子免受其苦,快快乐乐?
孔子这个回答是十分智慧的,他不去做一大通应该如何如何的说教,只抛下这句半拉子话让孟武伯自己去理解、体会。父母在你小时是怎样疼惜你的,你现在也去怎样疼惜父母,这就是孝。孝顺父母的心情,也要象“父母唯其疾之忧一样”,是从内心到行动,都切切实实的展现出来。做父母的,又有哪个对孩子病疾的疼爱、惦念不是发自于心、油然而生,而需要别人来规定如何做才算尽礼呢?
孔子认为孝要发自内心,不能走形式。在子游向孔子问孝时,他就回答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这里严厉地说,不要以为给父母供吃供喝,养着父母这就叫孝了。养狗、养马,也是这样养。不从心底里敬爱父母,养父母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
孔子还认为尽孝要始终如一,他提出了一个词“色难”。“色”就是脸色、神色。一个人尽一次孝并不难,难得是始终孝字当先、不厌其烦。朱熹对“色难”一词有精辟的见解:“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尔,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无论伺奉父母的活多脏、多累,无论父母有多唠叨,在父母面前,始终不改色,和悦如一,这才是真正的孝。正如孔子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后一句是说,父母的年龄生日不可不记得,父母每过生日,既为生辰而喜,又为增岁而惧。
百善孝为先,这是儒家的思想观点,那么儒家为何要把“孝”字捧到这么高的位置,人又如何尽孝道呢?翻看儒家最经典的典籍《论语》,我们便能从中找到答案。
先看看《论语》里是怎样对孝定义的。
鲁国的孟武伯向孔子怎样尽孝道。孔子答了一句:“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要象父母担心孩子的病一样。为人父母的都应有这样的体会,孩子有了病或者多少拉了点肚子、受了点伤、着了点凉,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是不是担心、掂念、疼惜,恨不得这病疾转到自己的身上,让孩子免受其苦,快快乐乐?
孔子这个回答是十分智慧的,他不去做一大通应该如何如何的说教,只抛下这句半拉子话让孟武伯自己去理解、体会。父母在你小时是怎样疼惜你的,你现在也去怎样疼惜父母,这就是孝。孝顺父母的心情,也要象“父母唯其疾之忧一样”,是从内心到行动,都切切实实的展现出来。做父母的,又有哪个对孩子病疾的疼爱、惦念不是发自于心、油然而生,而需要别人来规定如何做才算尽礼呢?
孔子认为孝要发自内心,不能走形式。在子游向孔子问孝时,他就回答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这里严厉地说,不要以为给父母供吃供喝,养着父母这就叫孝了。养狗、养马,也是这样养。不从心底里敬爱父母,养父母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
孔子还认为尽孝要始终如一,他提出了一个词“色难”。“色”就是脸色、神色。一个人尽一次孝并不难,难得是始终孝字当先、不厌其烦。朱熹对“色难”一词有精辟的见解:“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尔,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无论伺奉父母的活多脏、多累,无论父母有多唠叨,在父母面前,始终不改色,和悦如一,这才是真正的孝。正如孔子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后一句是说,父母的年龄生日不可不记得,父母每过生日,既为生辰而喜,又为增岁而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