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者2观后感合计(18)
2022-06-20 来源:百合文库
演员及人物,林峰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演员,在这个看脸的世界里,吸引了不少粉丝。
电影《使徒行者》观后感3:
文伟鸿监制的悬疑警匪剧《使徒行者》,显然是对《无间道》和TVB具变奏革新的学警系列的继承和再发挥,梁朝伟和谢天华在《无间道》和《学警狙击》、《潜行狙击》中的表演,可以说是有血有肉、有哭有笑、将两个卧底的情义与机敏、激荡与风采都诠释的令观众信服,尤其同情他们的微妙处境。剧集《使徒行者》将基督教系统的“师徒”和佛教概念里的“行者”集合,佘诗曼、林峰甚至许绍雄等卧底更是以群像的形式呈现一副清明上坟图,卧底警察的死亡是家常便饭,其生存模式便是刀锋上舔血,在江湖上也可能寻找到友谊,“手足”里也有黑警,反间的终极是无间道,使徒的终极是行者,担负了厘清真相和重建秩序的谢天华和张家辉,却难以脱身,正如梁朝伟在《辣手神探》和《无间道》中的一再感慨,“三年又三年”,何处是尽头,只能如行者在魔比斯环上跑下去。
王晶监制、叶天成编剧、文伟鸿导演的电影《使徒行者》,再一次让内地观众看到熟悉的香港警匪电影中的卧底,从《边缘人》(1981)到《龙虎风云》(1987),从《辣手神探》(1992)以及《无间道》系列(2002-2003),以及王晶编剧的《龙在边缘》、《黑白森林》、《卧虎》等与《无间道》构成反响和回应的电影。严肃的香港警匪电影,一直执迷于警察到黑社会内部做卧底的叙事,在做卧底履行警察职责的同时,身为卧底的警察往往陷入出卖朋友的负疚中,在法律与道义之间进行艰难抉择,绝大多数电影中的卧底命运比较悲催,今年爆红的内地网剧《余罪》与香港电影相比简直就是狂欢嘉年华。卧底电影是香港社会变迁、港人经历心灵震荡的历史寓言。虽然香港卧底电影的故事模式出于表述现实的需要在不断地复杂化,但其内在的情感诉求和感伤基调却是一以恒之的。
香港警匪片对于卧底的身份认同,几乎是一种有关香港地位、香港人身份认同的一种自由自主的反身自问,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电影社会学DNA。香港本来只是中国南方一块无足轻重的海边闲地,与鸦片战争之后成为英国殖民地,最终在中国近现代、当代的"历史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窗口和码头的作用。香港人也一再被席卷在百年沧桑的历史风暴之中,几乎每个重要事件香港人都要进行公开或内心的选边、站队,在根本上来说他们都是历史的人质、主动与被动之中的卧底,又往往有自己的主见或选择。
电影《使徒行者》观后感3:
文伟鸿监制的悬疑警匪剧《使徒行者》,显然是对《无间道》和TVB具变奏革新的学警系列的继承和再发挥,梁朝伟和谢天华在《无间道》和《学警狙击》、《潜行狙击》中的表演,可以说是有血有肉、有哭有笑、将两个卧底的情义与机敏、激荡与风采都诠释的令观众信服,尤其同情他们的微妙处境。剧集《使徒行者》将基督教系统的“师徒”和佛教概念里的“行者”集合,佘诗曼、林峰甚至许绍雄等卧底更是以群像的形式呈现一副清明上坟图,卧底警察的死亡是家常便饭,其生存模式便是刀锋上舔血,在江湖上也可能寻找到友谊,“手足”里也有黑警,反间的终极是无间道,使徒的终极是行者,担负了厘清真相和重建秩序的谢天华和张家辉,却难以脱身,正如梁朝伟在《辣手神探》和《无间道》中的一再感慨,“三年又三年”,何处是尽头,只能如行者在魔比斯环上跑下去。
王晶监制、叶天成编剧、文伟鸿导演的电影《使徒行者》,再一次让内地观众看到熟悉的香港警匪电影中的卧底,从《边缘人》(1981)到《龙虎风云》(1987),从《辣手神探》(1992)以及《无间道》系列(2002-2003),以及王晶编剧的《龙在边缘》、《黑白森林》、《卧虎》等与《无间道》构成反响和回应的电影。严肃的香港警匪电影,一直执迷于警察到黑社会内部做卧底的叙事,在做卧底履行警察职责的同时,身为卧底的警察往往陷入出卖朋友的负疚中,在法律与道义之间进行艰难抉择,绝大多数电影中的卧底命运比较悲催,今年爆红的内地网剧《余罪》与香港电影相比简直就是狂欢嘉年华。卧底电影是香港社会变迁、港人经历心灵震荡的历史寓言。虽然香港卧底电影的故事模式出于表述现实的需要在不断地复杂化,但其内在的情感诉求和感伤基调却是一以恒之的。
香港警匪片对于卧底的身份认同,几乎是一种有关香港地位、香港人身份认同的一种自由自主的反身自问,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电影社会学DNA。香港本来只是中国南方一块无足轻重的海边闲地,与鸦片战争之后成为英国殖民地,最终在中国近现代、当代的"历史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窗口和码头的作用。香港人也一再被席卷在百年沧桑的历史风暴之中,几乎每个重要事件香港人都要进行公开或内心的选边、站队,在根本上来说他们都是历史的人质、主动与被动之中的卧底,又往往有自己的主见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