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电影飞虎队观后感细选(8)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影片最后,最核心的一击还是交给成龙来完成了,看着他在墙壁上抓出血手印,一瞬间思绪飘回到很久以前,脑海中出现了成龙英姿飒爽、化解危机的模样,竟然有些感动。
我是抱着看娱乐片的心态进的电影院,没想到除了笑声,还看到了成龙大哥的另一种可能性。
《铁道飞虎》电影观后感篇2
当个迷妹挺难的。你要是光说王凯吧,有人说你滤镜厚。你说自己摘滤镜就说电影吧,这不可能,毕竟自己冲着什么去看自己心知肚明。
那就先说说电影好了。想看花痴范老板的直接跳到开始花痴的分割线前一段,不想看花痴的跳过两个分割线中间的部分。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铁道游击队观看背景的普通青年(比如我),你在影片初始的感觉会是剧情动机不明。”飞虎队“要搞事,但抗日背景等基本是从语境中透露出来的,而非有整体交代。所以我并没看出飞虎队要搞事背后有什么大动机。可以理解,毕竟是喜剧片,说得太沉重了影响观感。但是,每一个独立剧情事件的动机都是明确的,只要忽略第一个事件的动机,后面所有事件的动机都是完备的。
电影语言层面,人物出场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片尾式定格介绍过得非常快,只起到介绍新关键人物出场的作用,角色的名字也很少有存在感,除去马原、二嫂和范老板外(可能有我粉丝滤镜在)。海报色的抽象化策略也用于开场和最后炸桥以前范老板提出方案时的虚拟战斗场面中,有效省钱又区分了虚拟和真实,这一策略可以称得上巧妙有趣。
动作片看得不多,打斗戏不评高低,但我看动作片时较爱注意的是动作与动作间较微妙的“赶巧”所制造的戏剧效果。打戏很多,审美未疲劳,这种戏剧效果不少,尤其是偷炸药包那一段,看得还是很高兴的。
至于本片的喜剧性,我更愿意去忽略人物的立体程度来评判。也就是说,将人物作为剧情的附庸,而非剧情作为人物特点的附庸。这是两种不同的剧情编织策略,虽然大多喜剧会选择后一种,因为这样对观众而言,剧情好似可预测,但真正的剧情发展却和观众预测完全不同,由于每一步剧情都会介绍新的角色特点。
我是抱着看娱乐片的心态进的电影院,没想到除了笑声,还看到了成龙大哥的另一种可能性。
《铁道飞虎》电影观后感篇2
当个迷妹挺难的。你要是光说王凯吧,有人说你滤镜厚。你说自己摘滤镜就说电影吧,这不可能,毕竟自己冲着什么去看自己心知肚明。
那就先说说电影好了。想看花痴范老板的直接跳到开始花痴的分割线前一段,不想看花痴的跳过两个分割线中间的部分。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铁道游击队观看背景的普通青年(比如我),你在影片初始的感觉会是剧情动机不明。”飞虎队“要搞事,但抗日背景等基本是从语境中透露出来的,而非有整体交代。所以我并没看出飞虎队要搞事背后有什么大动机。可以理解,毕竟是喜剧片,说得太沉重了影响观感。但是,每一个独立剧情事件的动机都是明确的,只要忽略第一个事件的动机,后面所有事件的动机都是完备的。
电影语言层面,人物出场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片尾式定格介绍过得非常快,只起到介绍新关键人物出场的作用,角色的名字也很少有存在感,除去马原、二嫂和范老板外(可能有我粉丝滤镜在)。海报色的抽象化策略也用于开场和最后炸桥以前范老板提出方案时的虚拟战斗场面中,有效省钱又区分了虚拟和真实,这一策略可以称得上巧妙有趣。
动作片看得不多,打斗戏不评高低,但我看动作片时较爱注意的是动作与动作间较微妙的“赶巧”所制造的戏剧效果。打戏很多,审美未疲劳,这种戏剧效果不少,尤其是偷炸药包那一段,看得还是很高兴的。
至于本片的喜剧性,我更愿意去忽略人物的立体程度来评判。也就是说,将人物作为剧情的附庸,而非剧情作为人物特点的附庸。这是两种不同的剧情编织策略,虽然大多喜剧会选择后一种,因为这样对观众而言,剧情好似可预测,但真正的剧情发展却和观众预测完全不同,由于每一步剧情都会介绍新的角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