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历史观后感汇总(11)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问题挖得越深,往往离真相越远。这里只从实打实的地方说起。
(一)权谋教科书
《雍正王朝》里有四大弄权高手,康熙,邬思道,张廷玉和八王,他们驱使或者牵扯着其他棋子进退绞杀,全剧中的惊风密雨,几乎全是他们搞出来的。从来没有一部影视作品如此深入而全面地展示过宫廷争斗和朝局角力,从来没有一部文艺作品能如此酣畅淋漓地运用中国式的兵法奇谋。当我看到《投名状》力不从心地布下权谋疑阵的时候,我觉得那是小孩儿过家家。
1、做孤臣。
康熙按照顺治“永不加赋”的嘱托,一直对臣下和民间实施宽仁政策,加之晚年倦勤,百官变得恣肆不法起来。一个重要的弊政就是各级官员纷纷向国库借钱,挥霍浪费不思归还,以致国库空虚,无力办大事。逢有灾年或者边患,财政就会捉襟见肘。康熙有意派人追讨欠银,无奈无人领命去办这个得罪人的差事。这时候,其四子胤祯勇敢地站了出来,表决心说:“儿臣大不了做个孤臣!”康熙“圣心甚慰”。所谓“做孤臣”是与“结朋党”相对的,也就是处处以朝廷大局为重,勇于任事,披坚执锐,不考虑个人进退,不怕得罪同僚,哪怕落得个独来独往,没人理睬,也再所不惜。古来臣下取悦君王,有两条正路,一则是做忠臣,一则是做能臣,而这个“孤臣”的最高境界是既忠且能。问题是,这样的人纵讨得皇上一时的欢心,往往没有好下场。中国是人情社会,撕破脸皮做官,时移事异就可能获罪,无人同气连枝,只能付出代价,就算是皇上也未必能保你一辈子。
这方面,汉景帝时的晁错就是前车之鉴。胤祯和康熙当然明白其中道理,因此上这个保证一下,父子之间心意相通,帝座的天平也向老四发生了重要的倾斜。
(一)权谋教科书
《雍正王朝》里有四大弄权高手,康熙,邬思道,张廷玉和八王,他们驱使或者牵扯着其他棋子进退绞杀,全剧中的惊风密雨,几乎全是他们搞出来的。从来没有一部影视作品如此深入而全面地展示过宫廷争斗和朝局角力,从来没有一部文艺作品能如此酣畅淋漓地运用中国式的兵法奇谋。当我看到《投名状》力不从心地布下权谋疑阵的时候,我觉得那是小孩儿过家家。
1、做孤臣。
康熙按照顺治“永不加赋”的嘱托,一直对臣下和民间实施宽仁政策,加之晚年倦勤,百官变得恣肆不法起来。一个重要的弊政就是各级官员纷纷向国库借钱,挥霍浪费不思归还,以致国库空虚,无力办大事。逢有灾年或者边患,财政就会捉襟见肘。康熙有意派人追讨欠银,无奈无人领命去办这个得罪人的差事。这时候,其四子胤祯勇敢地站了出来,表决心说:“儿臣大不了做个孤臣!”康熙“圣心甚慰”。所谓“做孤臣”是与“结朋党”相对的,也就是处处以朝廷大局为重,勇于任事,披坚执锐,不考虑个人进退,不怕得罪同僚,哪怕落得个独来独往,没人理睬,也再所不惜。古来臣下取悦君王,有两条正路,一则是做忠臣,一则是做能臣,而这个“孤臣”的最高境界是既忠且能。问题是,这样的人纵讨得皇上一时的欢心,往往没有好下场。中国是人情社会,撕破脸皮做官,时移事异就可能获罪,无人同气连枝,只能付出代价,就算是皇上也未必能保你一辈子。
这方面,汉景帝时的晁错就是前车之鉴。胤祯和康熙当然明白其中道理,因此上这个保证一下,父子之间心意相通,帝座的天平也向老四发生了重要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