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知难而退观后感细选(8)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古文观止》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才器过人,潜心力学,古文造诣很深。有人称赞他们“下笔数千言无懈漫”。该书取名《古文观止》,可以看出他们才盖天下、自信满满的豪气和力臻完美、精益求精的态度。“观止”的牛皮吹了300多年不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是,编者处在封建时代的种种局限,难免出现少数权衡欠要,选择不当之处。编者对于先秦诸子散文一概不收,甚至《论语》、《孟子》也予封杀,难免使人产生沧海遗珠之憾。这主要是编者囿于崇古尊经的偏见所致。同时,由于清朝考古业尚不发达,传媒出版业受到印刷和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古代散文编选难度颇大。编者干脆知难而退,对先秦诸子文章视而不见,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由于编者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编好,《古文观止》难免有看人下菜之嫌。比如被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作品被排斥;因看宋徽宗、高宗误国乱政,他们的文学佳作弃之不用。至于诸如托名李陵所作《答苏武书》为投敌变节者辩解,托名苏询所作《辩奸论》对改革创新政治家以人身攻击的文章反而被收录,真伪不分,是非不明,就是明显的失误了。好在这些所占比例很少,其影响仅白壁微瑕而已。
编者颇具经济眼光,为了把销量搞上去,顺应科举策论需要,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该书自出版发行以来,虽然没有达到洛阳纸贵的畅销效果,但毕竟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赚了一笔银子。从总体上看,吴氏叔侄编书的主要动力是个人爱好,并没有期望编书带来滚滚财源。用现代眼光看,他们干的是一番功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当时没有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情况下,编辑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当时已有活字印刷术,印出这样一辑宏篇巨制没有雄厚财力支撑是难以如愿的。况且当时并没有著作权一说,编者完全是倒贴编辑、印刷费,不拿一分钱稿费干起来的。类似的编撰一般由皇家主持,他们也没向政府跑补贴。用流行的话说,哥图的不是钱,是名气。凭信仰、爱好和公心干事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好在博得了“观止”大名,也算是对编者的一种肯定。
由于编者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编好,《古文观止》难免有看人下菜之嫌。比如被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作品被排斥;因看宋徽宗、高宗误国乱政,他们的文学佳作弃之不用。至于诸如托名李陵所作《答苏武书》为投敌变节者辩解,托名苏询所作《辩奸论》对改革创新政治家以人身攻击的文章反而被收录,真伪不分,是非不明,就是明显的失误了。好在这些所占比例很少,其影响仅白壁微瑕而已。
编者颇具经济眼光,为了把销量搞上去,顺应科举策论需要,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该书自出版发行以来,虽然没有达到洛阳纸贵的畅销效果,但毕竟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赚了一笔银子。从总体上看,吴氏叔侄编书的主要动力是个人爱好,并没有期望编书带来滚滚财源。用现代眼光看,他们干的是一番功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当时没有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情况下,编辑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当时已有活字印刷术,印出这样一辑宏篇巨制没有雄厚财力支撑是难以如愿的。况且当时并没有著作权一说,编者完全是倒贴编辑、印刷费,不拿一分钱稿费干起来的。类似的编撰一般由皇家主持,他们也没向政府跑补贴。用流行的话说,哥图的不是钱,是名气。凭信仰、爱好和公心干事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好在博得了“观止”大名,也算是对编者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