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教育书法展观后感选录(8)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这,也叫一种"追求"!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鉴史问廉观后感2
近日,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详实的史料,让人警醒的故事,振聋发聩,震撼人心,使我深受教育,备受启发。在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央视播出《鉴史问廉》,无疑是对当前全国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有力配合,是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进行的总结和认知。作为一名纪检干部,《鉴史问廉》使我更加增强了反腐倡廉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
《鉴史问廉》善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我们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尤其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在背景音乐的映托下,片子里多次出现的"清勤慎"匾额总能震撼人的心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勤慎"三字,出自晋武帝司马炎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说,当官的如果能做到清正廉洁、勤勉政务、谨慎处事,国家哪有不长治久安的呢?宋代以后,清、勤、慎三字即成为官场普遍流行的当官箴言,多置匾额悬于衙署,以警戒为官者。在《鉴史问廉》中我们得知,包拯当政的开封府衙门外,甚至刻有"清勤慎"的墙雕铭文。
"清勤慎"虽是封建官吏的为官标准,但却如一股政治清风,亘古千年绵延至今,与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庸懒散"、"懒官懒政"、"为官不为"等浑浊之气形成鲜明对比。"清勤慎"中的"清"指的是清正、清醒、清廉,它对应的是"庸懒散"中的"庸":昏庸、平庸、庸腐;"勤",指的是勤官勤政,有担当,它对应的是"懒":懒官懒政,不作为;"慎",指的是谨慎、用心、善始善终,它对应的是"散":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清勤慎"与"庸懒散"宛若官风的两极,为官者秉持任何一方,带来的施政成效确是天壤之别。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鉴史问廉观后感2
近日,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详实的史料,让人警醒的故事,振聋发聩,震撼人心,使我深受教育,备受启发。在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央视播出《鉴史问廉》,无疑是对当前全国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有力配合,是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进行的总结和认知。作为一名纪检干部,《鉴史问廉》使我更加增强了反腐倡廉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
《鉴史问廉》善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我们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尤其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在背景音乐的映托下,片子里多次出现的"清勤慎"匾额总能震撼人的心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勤慎"三字,出自晋武帝司马炎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说,当官的如果能做到清正廉洁、勤勉政务、谨慎处事,国家哪有不长治久安的呢?宋代以后,清、勤、慎三字即成为官场普遍流行的当官箴言,多置匾额悬于衙署,以警戒为官者。在《鉴史问廉》中我们得知,包拯当政的开封府衙门外,甚至刻有"清勤慎"的墙雕铭文。
"清勤慎"虽是封建官吏的为官标准,但却如一股政治清风,亘古千年绵延至今,与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庸懒散"、"懒官懒政"、"为官不为"等浑浊之气形成鲜明对比。"清勤慎"中的"清"指的是清正、清醒、清廉,它对应的是"庸懒散"中的"庸":昏庸、平庸、庸腐;"勤",指的是勤官勤政,有担当,它对应的是"懒":懒官懒政,不作为;"慎",指的是谨慎、用心、善始善终,它对应的是"散":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清勤慎"与"庸懒散"宛若官风的两极,为官者秉持任何一方,带来的施政成效确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