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新闻观后感细选(13)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这只是一
《人生七年》观后感2
看书累了,我喜欢看看记录片,那是另一种读书。
昨天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万千。
片子是英国格拉纳电视台拍摄的,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记录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从7岁到56岁,跨越半个多世纪,记录了他们的大半辈子。而这14个孩子的未来,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无一例外的过着优渥的生活;三个中产家庭的男孩,仅有一位进入牛津大学,其余两位仍旧中产;而那几个来自于底层社会的孩子,年老的他们无一不做着普通的底层劳动,甚至与失业相伴。
这本来是一个揭示英国阶级流动固化的纪录片,然而放在如今的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结论,有人会说: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钱的人才能上清华北大?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资源是互补的。什么是资源?比如说
再举个例子,两个同样努力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许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师辅导班,一节课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钱补习。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许要帮家里干活、或许要去发传单挣生活费……慢慢的、慢慢的,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老祖宗有句话叫“寒门出贵子”,确实现实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远一点说,有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点说,马云总算一个吧?然而
我说“寒门难再出贵子”,还因为一个人的家境决定了这个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没有见过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一定见过,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或许你还在美术课上学习断臂维纳斯的美,人家已经站在卢浮宫自己领悟了。而片中,三个精英家庭的小孩说他们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甚至已经有了隐隐地规划——做律师、上剑桥的三一学院。但是出生贫寒的小孩呢?他们远远没有如此眼界,他们只希望“见到爸爸”、“做个赛马骑手”。当然,理想没有贵贱,谁说想见爸爸不是孩子最纯真的愿望呢,只是阶级的远见性由此已经可见一斑了。
《人生七年》观后感2
看书累了,我喜欢看看记录片,那是另一种读书。
昨天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万千。
片子是英国格拉纳电视台拍摄的,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记录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从7岁到56岁,跨越半个多世纪,记录了他们的大半辈子。而这14个孩子的未来,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无一例外的过着优渥的生活;三个中产家庭的男孩,仅有一位进入牛津大学,其余两位仍旧中产;而那几个来自于底层社会的孩子,年老的他们无一不做着普通的底层劳动,甚至与失业相伴。
这本来是一个揭示英国阶级流动固化的纪录片,然而放在如今的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结论,有人会说: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钱的人才能上清华北大?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资源是互补的。什么是资源?比如说
再举个例子,两个同样努力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许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师辅导班,一节课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钱补习。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许要帮家里干活、或许要去发传单挣生活费……慢慢的、慢慢的,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老祖宗有句话叫“寒门出贵子”,确实现实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远一点说,有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点说,马云总算一个吧?然而
我说“寒门难再出贵子”,还因为一个人的家境决定了这个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没有见过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一定见过,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或许你还在美术课上学习断臂维纳斯的美,人家已经站在卢浮宫自己领悟了。而片中,三个精英家庭的小孩说他们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甚至已经有了隐隐地规划——做律师、上剑桥的三一学院。但是出生贫寒的小孩呢?他们远远没有如此眼界,他们只希望“见到爸爸”、“做个赛马骑手”。当然,理想没有贵贱,谁说想见爸爸不是孩子最纯真的愿望呢,只是阶级的远见性由此已经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