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艺术价值观后感聚集(12)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作者所“炼”之字,通常就是我们寻找的诗眼,一般而言,以动词居多。比如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与“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与“涌”。此外,形容词、名词乃至叠词都有可能是诗眼所在,如李清照《声声慢》中“凄凄惨惨戚戚”,便是展现作者心境的诗眼。
三、条分缕析,分析创作手法
诗词艺术赏析的核心环节便是分析诗词的创作手法,我们只有在深刻把握作者创作手法的基础上,才能对作者意图表达的内容或者抒发的情感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认知。众所周知,古典诗词以含蓄蕴藉而著称,这固然和古代汉语自身的精练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也可以归因于作者在创作环节中所采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比喻、对偶、双关等。这些艺术手法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正确把握这些艺术手法的性质与功能,便能成功打开诗歌赏析的大门。因而,我们在诗歌赏析中要做到条分缕析,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全面地、深层次地把握诗歌。以修辞手法而言,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用典、对偶、通感、互文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诗词的审美价值,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的理解难度,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来予以解读。林逋的《山园小梅》是描写梅花的经典之作,它在描绘霜禽与粉蝶的时候,便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助“先偷眼”“合断魂”将动物对梅花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也表达了作者的爱梅之情;
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近乎全篇用典,化用各种历史故事,旁敲侧击地展现了个人的意绪与愿望。
四、感同身受,体会作者情感
诗词赏析的最高阶段,是读者对作者情感上、心理上的认同,成为作者后代的知音。比如,苏轼酷爱陶诗,不仅从艺术手法上掌握了陶诗的创作脉络,并且在精神内涵上朝着陶渊明恬淡归隐思想发展,甚至还创作过“和陶诗”以明心志。就我们的诗歌赏析而言,篇章分析很重要,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也尤为必要,这既是我们从内心深处把握诗词的必然手段,也是理解诗歌创作的关键途径。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反复诵读。古典诗词,多为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可以让我们感知诗歌中的意境与意绪。比如,多次诵读范仲淹的《渔家傲》,便会从心底生出“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苍凉之感。其次,设身处地。在探寻作者内心世界时,作为读者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从作者当时的境遇出发,尝试着揣摩作者的情感与心境,这就需要我们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
三、条分缕析,分析创作手法
诗词艺术赏析的核心环节便是分析诗词的创作手法,我们只有在深刻把握作者创作手法的基础上,才能对作者意图表达的内容或者抒发的情感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认知。众所周知,古典诗词以含蓄蕴藉而著称,这固然和古代汉语自身的精练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也可以归因于作者在创作环节中所采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比喻、对偶、双关等。这些艺术手法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正确把握这些艺术手法的性质与功能,便能成功打开诗歌赏析的大门。因而,我们在诗歌赏析中要做到条分缕析,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全面地、深层次地把握诗歌。以修辞手法而言,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用典、对偶、通感、互文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诗词的审美价值,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的理解难度,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来予以解读。林逋的《山园小梅》是描写梅花的经典之作,它在描绘霜禽与粉蝶的时候,便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助“先偷眼”“合断魂”将动物对梅花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也表达了作者的爱梅之情;
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近乎全篇用典,化用各种历史故事,旁敲侧击地展现了个人的意绪与愿望。
四、感同身受,体会作者情感
诗词赏析的最高阶段,是读者对作者情感上、心理上的认同,成为作者后代的知音。比如,苏轼酷爱陶诗,不仅从艺术手法上掌握了陶诗的创作脉络,并且在精神内涵上朝着陶渊明恬淡归隐思想发展,甚至还创作过“和陶诗”以明心志。就我们的诗歌赏析而言,篇章分析很重要,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也尤为必要,这既是我们从内心深处把握诗词的必然手段,也是理解诗歌创作的关键途径。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反复诵读。古典诗词,多为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可以让我们感知诗歌中的意境与意绪。比如,多次诵读范仲淹的《渔家傲》,便会从心底生出“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苍凉之感。其次,设身处地。在探寻作者内心世界时,作为读者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从作者当时的境遇出发,尝试着揣摩作者的情感与心境,这就需要我们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