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严禁网上观后感细选(75)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但是作者“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的论断有未免过于武断,以致时常遭人诟病。这种“全盘西化”的话,这种不顾中国实际、抹杀民族传统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也的确反映了作者政治思想上的短视。但是后记《难以遗忘的人与书》也给出了一份解释,它这样写道,“一方面,蒋廷黻对本民族的文化并未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也不主张顶礼膜拜西方的一切;另外,他理想的社会改革蓝图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非照搬英美的民主政治模式。”
第24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让人无法释怀的历史。读史的过程就是不断生出慨叹的过程。但是站在后来的角度,选定一个既定的基点去阐述历史,是谓“盖棺定论”者,实在让人疑惑它的释读。教科书中的近代史如此,教科书外的近代史,此是其一,也未脱窠臼。所喜者,毕竟接触到些许不同的历史追述,些许开明了一些观点和立场。
之前读曾文正公的传记,最大的感叹就是,所有著史者,皆是局外人。因为是局外人,便只能凭借史料推敲连缀;因为是局外人,便对历史的走向有了一点两点通明,因而似乎更易评说好恶;但也因为是局外人,便永远无法从当事人的角度还原历史的真相。换句话说,大多数读史人,永远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把他们换回历史现场,他们的所为只有更糟。
所以,读史或在于了解现代一切的由来和背景,或在于于风云变幻中习得一两点人生积累,而决不在于顿生义愤。
第25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自春季以来四五月,共举书四五本,然身陷繁琐之中,心似惶惶丧犬,读毕者竟唯此一本,忽有捧书大哭之意。
自毕业以来,于社会认识愈多,于历史认识亦愈多。社会之认识滋养历史之认识,历史之认识反哺社会之认识,方痛觉自身知识结构之偏狭,思维理念之局促。于现代文化之隔阂,对西方世界之陌生。虽不必亦步亦趋,然知己知彼,一以客观,平准抉择,自是当然之理。又与西人稍有接触,则痛觉我民族之落伍恐不输于清末民初,而对国家民族之前途愈感消极。
第24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让人无法释怀的历史。读史的过程就是不断生出慨叹的过程。但是站在后来的角度,选定一个既定的基点去阐述历史,是谓“盖棺定论”者,实在让人疑惑它的释读。教科书中的近代史如此,教科书外的近代史,此是其一,也未脱窠臼。所喜者,毕竟接触到些许不同的历史追述,些许开明了一些观点和立场。
之前读曾文正公的传记,最大的感叹就是,所有著史者,皆是局外人。因为是局外人,便只能凭借史料推敲连缀;因为是局外人,便对历史的走向有了一点两点通明,因而似乎更易评说好恶;但也因为是局外人,便永远无法从当事人的角度还原历史的真相。换句话说,大多数读史人,永远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把他们换回历史现场,他们的所为只有更糟。
所以,读史或在于了解现代一切的由来和背景,或在于于风云变幻中习得一两点人生积累,而决不在于顿生义愤。
第25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自春季以来四五月,共举书四五本,然身陷繁琐之中,心似惶惶丧犬,读毕者竟唯此一本,忽有捧书大哭之意。
自毕业以来,于社会认识愈多,于历史认识亦愈多。社会之认识滋养历史之认识,历史之认识反哺社会之认识,方痛觉自身知识结构之偏狭,思维理念之局促。于现代文化之隔阂,对西方世界之陌生。虽不必亦步亦趋,然知己知彼,一以客观,平准抉择,自是当然之理。又与西人稍有接触,则痛觉我民族之落伍恐不输于清末民初,而对国家民族之前途愈感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