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紫禁城观后感选录(8)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3.大明宫
唐代的大明宫,它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峰巅之作”,因为电视剧《大明宫词》的原因,人们已不再陌生。《含元殿赋》中称其“如日之升,则曰大明”。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名永安宫,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而修建的夏宫,也就是避暑用的宫殿,而宫殿还未建成,太上皇李渊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于大安宫,夏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遂于贞观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
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当时为修此宫曾征收关内道延、雍、同、岐、幽、华、宁、鄜、坊、泾、虢、绛、晋、蒲、庆等十五州121钱,且在龙朔三年二月减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经过这次大规模营建,大明宫才算基本建成。当然,此后大明宫尚有多次营建和葺修,如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曾修大明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宫宫殿,“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浚龙首池,起承晖殿。不过这些工程只是增修补葺罢了,大明宫在郭城的东北处,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宫城的东北隅,占据龙首原的高地之上。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之一,另两座是太极宫和兴庆宫。大明宫在太极宫之东,所以又称为“东内”,大明宫原是太极宫后苑,靠近龙首山,较太极宫地势为高。龙首山在渭水之滨折向东,山头高二十丈,山尾高六七十丈。汉代未央宫踞龙首山折东高处,故未央宫高于长安城。唐大明宫又在未央宫之东,地基更高。唐高宗中年因患风痹病害怕潮湿,便移住到凉爽干燥的大明宫内。
大明宫周围环筑有宫城,墙面与太极宫一样为夯土板筑,只有各城门两侧及转角处内外表面砌有砖面。城基的宽度,据考古实测,除南面墙基用郭城北墙宽约9 米左右外,其他三面墙基均宽13.5米,深1.1米。城墙筑在城基中间,两边比城基各窄进1.5米左右,底部宽10.5米,构筑十分坚固。此外,在宫城北部之外,东、西、北三面都构筑有平行于宫城墙的夹城,亦为板筑土墙。
唐代的大明宫,它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峰巅之作”,因为电视剧《大明宫词》的原因,人们已不再陌生。《含元殿赋》中称其“如日之升,则曰大明”。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名永安宫,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而修建的夏宫,也就是避暑用的宫殿,而宫殿还未建成,太上皇李渊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于大安宫,夏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遂于贞观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
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当时为修此宫曾征收关内道延、雍、同、岐、幽、华、宁、鄜、坊、泾、虢、绛、晋、蒲、庆等十五州121钱,且在龙朔三年二月减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经过这次大规模营建,大明宫才算基本建成。当然,此后大明宫尚有多次营建和葺修,如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曾修大明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宫宫殿,“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浚龙首池,起承晖殿。不过这些工程只是增修补葺罢了,大明宫在郭城的东北处,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宫城的东北隅,占据龙首原的高地之上。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之一,另两座是太极宫和兴庆宫。大明宫在太极宫之东,所以又称为“东内”,大明宫原是太极宫后苑,靠近龙首山,较太极宫地势为高。龙首山在渭水之滨折向东,山头高二十丈,山尾高六七十丈。汉代未央宫踞龙首山折东高处,故未央宫高于长安城。唐大明宫又在未央宫之东,地基更高。唐高宗中年因患风痹病害怕潮湿,便移住到凉爽干燥的大明宫内。
大明宫周围环筑有宫城,墙面与太极宫一样为夯土板筑,只有各城门两侧及转角处内外表面砌有砖面。城基的宽度,据考古实测,除南面墙基用郭城北墙宽约9 米左右外,其他三面墙基均宽13.5米,深1.1米。城墙筑在城基中间,两边比城基各窄进1.5米左右,底部宽10.5米,构筑十分坚固。此外,在宫城北部之外,东、西、北三面都构筑有平行于宫城墙的夹城,亦为板筑土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