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黄河的观后感摘录(2)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抗日电影观后感【2】
影片是以始于1933年3月著名的“长城保卫战”为背景的。“九·一八”之后,日寇疯狂扩大对华侵略的势力范围。鬼子由山海关开始一步步逼近长城,北平岌岌可危。5月,抵抗日寇的国民党军队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援助,由胜而败,节节后退。
就在战况越来越惨烈之时,傅作义的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急赴前线。结果,寡不敌众,一批一批的塞外男儿血洒疆场。傅将军决意将这些抗日阵亡将士的尸骨千里迢迢运回家乡掩埋并立碑以志。这久远的碑文,就成了《残团》最好的史料依据和创作基础:“这里长眠的是二百零三个中国好男子,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抗日电影观后感【2】
影片是以始于1933年3月著名的“长城保卫战”为背景的。“九·一八”之后,日寇疯狂扩大对华侵略的势力范围。鬼子由山海关开始一步步逼近长城,北平岌岌可危。5月,抵抗日寇的国民党军队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援助,由胜而败,节节后退。
就在战况越来越惨烈之时,傅作义的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急赴前线。结果,寡不敌众,一批一批的塞外男儿血洒疆场。傅将军决意将这些抗日阵亡将士的尸骨千里迢迢运回家乡掩埋并立碑以志。这久远的碑文,就成了《残团》最好的史料依据和创作基础:“这里长眠的是二百零三个中国好男子,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