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域文化观后感锦集(7)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此处的“豫州”指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区域。现在看来主要就是指河南,即中州地区。又《周礼·职方氏》和《尔雅·释地》均载“河南曰豫州”,可为明证。若把九州用一个圆形圈住的话,豫州正处于这个圆的圆心,这也说明豫州即中州。后来的“中州”一词所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中原地区,也称中土;狭义则专指河南地区。今天的河南被称为“豫州”、“中州”,正是如此。本文即采用后一种概念。
中州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夏商周直到元明清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区域,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 在春秋时期,中州邦国林立,是周王朝诸侯国最多而且最集中的地区,是列国争霸的主要舞台。不同的邦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在《诗经》中,也相应地出现了代表不同地域特色的风诗。为便于说明,现将国风所涉及的中州地区的主要邦国归纳如下:
其一,周王室:都城在洛邑,属地在今河南北部地区,是《王风》的产生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东周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其地位下降等同于列国,不能和西周时期同日而语)。其二,卫国:都朝歌。属地在今河南北部地区,是《卫风》的产生地。其三,邶国、鄘国:在今河南北部地区,是《邶风》和《鄘风》的产生地。其四,郑国:初都郑,后迁于新郑。在今河南中部地区,是《郑风》的产生地。其五,桧国:在今河南中部地区。是《桧风》的产生地。其六,陈国:都宛丘。在今河南东南部,是《陈风》的产生地。
由于当时春秋各国之间的兼并和斗争十分频繁,风诗所涉及的七个国家也不例外,如郑国灭掉桧国,卫国吞并邶国和鄘国,而陈国则被向北发展的楚国所灭。这种邦国间的兼并和融合对各地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在国风中就是诗风的趋同性,如邶、鄘、卫,始为三国,后统一于卫,其产生的风诗特色就有相似性,这就是班固所说的“邶、鄘、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而陈国靠近楚国,后被楚灭,受南风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这一特点的影响,《陈风》也是巫风盛行。
中州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夏商周直到元明清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区域,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 在春秋时期,中州邦国林立,是周王朝诸侯国最多而且最集中的地区,是列国争霸的主要舞台。不同的邦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在《诗经》中,也相应地出现了代表不同地域特色的风诗。为便于说明,现将国风所涉及的中州地区的主要邦国归纳如下:
其一,周王室:都城在洛邑,属地在今河南北部地区,是《王风》的产生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东周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其地位下降等同于列国,不能和西周时期同日而语)。其二,卫国:都朝歌。属地在今河南北部地区,是《卫风》的产生地。其三,邶国、鄘国:在今河南北部地区,是《邶风》和《鄘风》的产生地。其四,郑国:初都郑,后迁于新郑。在今河南中部地区,是《郑风》的产生地。其五,桧国:在今河南中部地区。是《桧风》的产生地。其六,陈国:都宛丘。在今河南东南部,是《陈风》的产生地。
由于当时春秋各国之间的兼并和斗争十分频繁,风诗所涉及的七个国家也不例外,如郑国灭掉桧国,卫国吞并邶国和鄘国,而陈国则被向北发展的楚国所灭。这种邦国间的兼并和融合对各地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在国风中就是诗风的趋同性,如邶、鄘、卫,始为三国,后统一于卫,其产生的风诗特色就有相似性,这就是班固所说的“邶、鄘、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而陈国靠近楚国,后被楚灭,受南风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这一特点的影响,《陈风》也是巫风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