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较=坟墓深度好文观后感汇编(4)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寻味之一便是结合背景去理解文本。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只可惜“知人论世”被泛化为“写作背景”,甚至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印证。在我看来,“知人论世”只有与“文本细读”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威力。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黄老师在这个细节上下了功夫,他首先提出疑问:这次旅行是怎么去的?谁邀请?邀请者出于什么目的?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之后,黄老师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1928年是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苏联政府通过高尔基邀请茨威格等,目的是要让这些学者、作家、记者向世界介绍新生的苏维埃。他看到了人民被激发起来的神秘热情和无法遏止的冲动,但又看到了混乱、无序和狂躁;他更看到了很多虚假的东西:“还不怎么识字的马车夫手里拿着书,那仅仅是因为那是书。”“12岁的小姑娘的课桌上放着黑格尔的著作”,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把虚假的东西装给别人看。
这些感想,茨威格就通过这篇文章隐隐约约地暗示出来了。
有了这个想法,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有了着落:“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试想,茨威格在苏联14天,难道见过的建筑物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克里姆林宫呢?红场呢?那他为什么还要说“再没有比”呢?再比如后面一句“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这句话中的“远离尘嚣”如何理解?联系文章的背景,这句话就可以被深入理解了。
寻味之二就是旁征博引。旁征博引需要辩证看待,引用的资料如果与文本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宁可不引用。引用的资料也只有在与文本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篇散文是写托尔斯泰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黄老师补充了大量的关于托尔斯泰生平特别是其晚年思想的资料,甚至还引用了茨威格本人写的关于托尔斯泰晚年的“逃向苍天”,而我读这个剧本片段,本身就深受震动,例如托尔斯泰说的“年轻人,通过暴力,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会再产生暴力。一旦你们掌握了武器,你们也会很快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你们不是破坏专制,而是使它永存下去。”除此以外,黄老师还引用了茨威格夫妇的资料,特别是他们于1942年于巴西双双自杀的片段,茨威格最后写道:“我向所有的友人致意!愿他们度过了漫长黑夜之后,能见到朝霞!
这些感想,茨威格就通过这篇文章隐隐约约地暗示出来了。
有了这个想法,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有了着落:“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试想,茨威格在苏联14天,难道见过的建筑物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克里姆林宫呢?红场呢?那他为什么还要说“再没有比”呢?再比如后面一句“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这句话中的“远离尘嚣”如何理解?联系文章的背景,这句话就可以被深入理解了。
寻味之二就是旁征博引。旁征博引需要辩证看待,引用的资料如果与文本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宁可不引用。引用的资料也只有在与文本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篇散文是写托尔斯泰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黄老师补充了大量的关于托尔斯泰生平特别是其晚年思想的资料,甚至还引用了茨威格本人写的关于托尔斯泰晚年的“逃向苍天”,而我读这个剧本片段,本身就深受震动,例如托尔斯泰说的“年轻人,通过暴力,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会再产生暴力。一旦你们掌握了武器,你们也会很快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你们不是破坏专制,而是使它永存下去。”除此以外,黄老师还引用了茨威格夫妇的资料,特别是他们于1942年于巴西双双自杀的片段,茨威格最后写道:“我向所有的友人致意!愿他们度过了漫长黑夜之后,能见到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