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观后感精练(2)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为主角设定的死亡结局更有意无意透露了上帝的不在场。不能把荷尼的死去归结于上天无眼,因为善恶之报不是上帝写就的规律,而只是几率问题。如果上帝不存在,人类也会创造一个上帝,世界并不存在上帝那样的绝对正义,唯一的天枰存在于人类微小的心中,尽管它卑微又不完美。
荷尼的死,让芭洛玛终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她鼓起勇气承认,“那是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地的受过苦,或者说,我受苦,但并没有感到伤痛。只不过是无忧无虑的少女的强说愁罢了。”“我们要是害怕明天,那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建设现在,因为我们不懂得建设现在,所以才对自己瞎扯明天可以做得到,因此一切就完蛋了,因为明天到最后总会变成今天的。”
恰恰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联系,人类竟得以创造一种超越死亡本身意义的生命延续。荷尼的死让芭洛玛得到了救赎,尽管她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却是真正的获救者。她没有未来,没有后代, 不靠电视来麻痺生命的荒谬感, 她最终明白了人生的终结依旧还是要回到孤独,但与其生活在孤独中而怀有一颗人群而冷漠的心,倒不如生活在人群中而怀有一颗孤独却温暖的心。
这都不是上帝可以做出的选择,而只能是人,和人们的选择。
这本书落入的窠臼,除了选择阅读和精神之途来表达优雅之外,还有,借一个富裕的异国男性来体现认同,用爱情解救深陷落差两极的人生,用死亡终结不知如何为继的生活而达到永恒。物质、性别、爱情、死亡,种种干扰混杂在一起。诚然,这是不算失足的俗套。文学塑造可能性,有人喜欢误读为必然性,然后或者相信这种必然性以寻找安定感,或者抨击这种必然性以寻找存在感,这不是文学的错。但是,如果小说中换作淡然而隽永的友谊,平实而持续的生活,人们会更加注意到其中的异国迷思(Myth & Misunderstanding,怀着不乏误会的美好憧憬,于寻求中别有所获),我也会觉得它的收尾更有力量。
荷尼的死,让芭洛玛终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她鼓起勇气承认,“那是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地的受过苦,或者说,我受苦,但并没有感到伤痛。只不过是无忧无虑的少女的强说愁罢了。”“我们要是害怕明天,那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建设现在,因为我们不懂得建设现在,所以才对自己瞎扯明天可以做得到,因此一切就完蛋了,因为明天到最后总会变成今天的。”
恰恰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联系,人类竟得以创造一种超越死亡本身意义的生命延续。荷尼的死让芭洛玛得到了救赎,尽管她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却是真正的获救者。她没有未来,没有后代, 不靠电视来麻痺生命的荒谬感, 她最终明白了人生的终结依旧还是要回到孤独,但与其生活在孤独中而怀有一颗人群而冷漠的心,倒不如生活在人群中而怀有一颗孤独却温暖的心。
这都不是上帝可以做出的选择,而只能是人,和人们的选择。
这本书落入的窠臼,除了选择阅读和精神之途来表达优雅之外,还有,借一个富裕的异国男性来体现认同,用爱情解救深陷落差两极的人生,用死亡终结不知如何为继的生活而达到永恒。物质、性别、爱情、死亡,种种干扰混杂在一起。诚然,这是不算失足的俗套。文学塑造可能性,有人喜欢误读为必然性,然后或者相信这种必然性以寻找安定感,或者抨击这种必然性以寻找存在感,这不是文学的错。但是,如果小说中换作淡然而隽永的友谊,平实而持续的生活,人们会更加注意到其中的异国迷思(Myth & Misunderstanding,怀着不乏误会的美好憧憬,于寻求中别有所获),我也会觉得它的收尾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