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复得的味道观后感汇聚(21)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人过了30岁,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第13篇:《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两年前,在书店里,站在书架旁边,从头到尾速读完成。这本不到200页的书(其中还包括五十来页的附页照片)对我这样一个读书很快的人来说,算是很轻松的事。当时为什么没马上掏钱买书?可能是还看到更好看的书了。
前些日子总算还是惦记着这本书,终将买回了家。第二遍是从这个周末开始重读,今天早上边做早餐边读完,一字一句,认真地读。离上次的速读有一段时间,但杨先生并不华丽的词章表句仍丝丝入扣地牵动我心。
故事内容很简单: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13篇:《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两年前,在书店里,站在书架旁边,从头到尾速读完成。这本不到200页的书(其中还包括五十来页的附页照片)对我这样一个读书很快的人来说,算是很轻松的事。当时为什么没马上掏钱买书?可能是还看到更好看的书了。
前些日子总算还是惦记着这本书,终将买回了家。第二遍是从这个周末开始重读,今天早上边做早餐边读完,一字一句,认真地读。离上次的速读有一段时间,但杨先生并不华丽的词章表句仍丝丝入扣地牵动我心。
故事内容很简单: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