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韵李白集观后感400汇编(10)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教学难点:
梦境深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
二、具体研习诗歌。
1、研习第一段。
(1)第一幅画面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2)学生思考: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2、具体研习第2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
(2)提问:本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
(3)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5)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
(6)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
3、研习第三段。
(1)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提示了全诗的主旨,迸发了强烈不事权贵的感情,那么梦境和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种什么联系呢?
明确:对!人往往因为有了现实的缺撼而产生相应的幻想、李白因压抑的苦闷于是就有了美好而自由的梦游、陶潜因尘世的污浊就有了《桃花源记》,海伦、凯勒因双目失明就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现实的丑恶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的向往又反衬现实的丑恶。可诗人的想象之景都是那么让人迷恋吗?
明确:起初很让人迷恋,后面很恐怖、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哪有美丽可言?再如"恍惊起而长嗟",倒像是噩梦惊醒,哪像是理想之梦的况味?
(3)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
梦境深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
二、具体研习诗歌。
1、研习第一段。
(1)第一幅画面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2)学生思考: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2、具体研习第2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
(2)提问:本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
(3)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5)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
(6)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
3、研习第三段。
(1)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提示了全诗的主旨,迸发了强烈不事权贵的感情,那么梦境和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种什么联系呢?
明确:对!人往往因为有了现实的缺撼而产生相应的幻想、李白因压抑的苦闷于是就有了美好而自由的梦游、陶潜因尘世的污浊就有了《桃花源记》,海伦、凯勒因双目失明就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现实的丑恶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的向往又反衬现实的丑恶。可诗人的想象之景都是那么让人迷恋吗?
明确:起初很让人迷恋,后面很恐怖、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哪有美丽可言?再如"恍惊起而长嗟",倒像是噩梦惊醒,哪像是理想之梦的况味?
(3)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