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纪录片1集观后感细选(10)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玩笑归玩笑,但问题来了:如果目的真是搞搞海外传播,当然无可厚非;如果主题是关于一个大文艺家的“世界旅行”,虽然很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学术支撑,逻辑上倒也还说得过去;然而问题是,这个片子是拍给国内观众看的。哈佛大学或早稻田大学的研究者,在苏东坡这个问题上就能比国内众多的苏学学者提供给观众更准确、更有用的信息?当然未必。这样做,无非要追求所谓的“国际化”,给人一种“好洋气”的观感,以此来增加权威性,就像时下常见的很多大而不当、只是为了追求高大上的“国际学术会议”那样。这里面有没有一股“崇洋”的心理在起作用?当然您可以质疑在下玻璃心,但我们可以用学术水准来衡量,或者东坡在海外真实的大众认知度来判断;如果和事实比较起来刚好相反,难道这不是“文化自信”的问题?
其中又有多少素材是不必要的呢?举个例子吧。推崇中国文化的日本人有很多,出镜的日本书法家杭迫柏树就是其中之一。此君编过一本质量很高的《王羲之书法字典》;但导演偏偏要他讲一段“明知是赝品还要买”的经历。其实对于书画收藏者来说,“伪好物”同样是好物,米元章、张大千都造了很多“伪好物”,这一点都不稀奇,收藏家收藏“伪好物”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行为。不解导演此处的用意,大概是想说,日本人比我们更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这么想从某些个例来看也未必十分错,例如日本隋、唐、宋的“遣唐使”从中国带回日本的大量宝贝,例如王羲之《丧乱帖》、《得示帖》摹本等,至今都完好保存在“宫内厅”。而这几样精品我们已经没有了,现存天津博物馆的王羲之《寒切帖》是在废品收购站偶然发现的。尽管如此,但我们是中国人呀,难道不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这些问题吗?
特别是面对我们近代史的时候,国宝流失背后的故事都一言难尽。
所以接下来这个例子就有点令人不解了:片子用了长达三分多钟的篇幅,讲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在东京大地震中如何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出苏东坡《寒食帖》真迹的故事。然而我们回到菊池惺堂购买《寒食帖》的那个时代,我们能看到的除了耻辱还是耻辱。《寒食帖》当然是一等一的国宝,为了钱能把这样的国宝卖给外国人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关于《寒食帖》的递藏,《旧日风云二集》(香港牛津,2014年版)中的“近世圆明园与《寒食帖》的人和事”一文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自咸丰十年圆明园遭劫火而从宫中流落民间,先后经过冯展云、盛伯羲、完颜景贤、颜韵伯、菊池惺堂、王世杰之手,最后由台北故宫收藏。当时日本“支那学”第一人内藤虎次郎和中国文人圈混得很熟,完颜景贤、颜韵伯都和他交往密切,大量中国的宝贝都是经他之手去了日本,菊池惺堂将《寒食帖》抢救出后(其实他收藏的还有巨然的《溪山兰若图卷》与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都是不下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稀世珍宝),就寄放他家。
其中又有多少素材是不必要的呢?举个例子吧。推崇中国文化的日本人有很多,出镜的日本书法家杭迫柏树就是其中之一。此君编过一本质量很高的《王羲之书法字典》;但导演偏偏要他讲一段“明知是赝品还要买”的经历。其实对于书画收藏者来说,“伪好物”同样是好物,米元章、张大千都造了很多“伪好物”,这一点都不稀奇,收藏家收藏“伪好物”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行为。不解导演此处的用意,大概是想说,日本人比我们更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这么想从某些个例来看也未必十分错,例如日本隋、唐、宋的“遣唐使”从中国带回日本的大量宝贝,例如王羲之《丧乱帖》、《得示帖》摹本等,至今都完好保存在“宫内厅”。而这几样精品我们已经没有了,现存天津博物馆的王羲之《寒切帖》是在废品收购站偶然发现的。尽管如此,但我们是中国人呀,难道不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这些问题吗?
特别是面对我们近代史的时候,国宝流失背后的故事都一言难尽。
所以接下来这个例子就有点令人不解了:片子用了长达三分多钟的篇幅,讲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在东京大地震中如何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出苏东坡《寒食帖》真迹的故事。然而我们回到菊池惺堂购买《寒食帖》的那个时代,我们能看到的除了耻辱还是耻辱。《寒食帖》当然是一等一的国宝,为了钱能把这样的国宝卖给外国人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关于《寒食帖》的递藏,《旧日风云二集》(香港牛津,2014年版)中的“近世圆明园与《寒食帖》的人和事”一文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自咸丰十年圆明园遭劫火而从宫中流落民间,先后经过冯展云、盛伯羲、完颜景贤、颜韵伯、菊池惺堂、王世杰之手,最后由台北故宫收藏。当时日本“支那学”第一人内藤虎次郎和中国文人圈混得很熟,完颜景贤、颜韵伯都和他交往密切,大量中国的宝贝都是经他之手去了日本,菊池惺堂将《寒食帖》抢救出后(其实他收藏的还有巨然的《溪山兰若图卷》与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都是不下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稀世珍宝),就寄放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