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六祖坛经讲读后感锦集(2)

2022-05-29 来源:百合文库
《六祖坛经》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其对 慈、悲、喜、舍四种具体的善心、善行的规定,在出世的形式 中蕴涵深刻的人间关爱之情,显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伦 理走向。烦恼,指生命中的各种杂染;毒心,指杂染中的毒 害之心;尘劳,指对外境的贪求;虚妄,指主观的妄念;三 毒,即贪、嗔、痴;愚痴则是指生命中深层的心理愚昧。以 上这些,乃是《六祖坛经》关于恶心、恶行的具体规定。这 些规定不仅将生命行为与其恶果联系起来,更将生命行为 与1起心动念"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行为动机对道德善恶 的决定意义。

六祖坛经讲读后感锦集60句


三、《六袓坛经》对人性与佛性问题的论述
一般伦理学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时,常常是从人性论 的角度介入问题。而《六祖坛经》的论述,体现慧能的伦理 思想是从人性上升到佛性,又从佛性落实到人性,即人即 佛,即佛即人。正因为人性即佛性,所以说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内在 性。人性、佛性是清净的,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切众生 得以解脱成佛的依据。这种人性即佛性的观点,说明道德 行为的终极根源、决定动机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内部,或 者说,在生命内部具有先天伦理道德的律则。
《六祖坛经》的这种论说,体现了慧能伦理思想的深刻 性。因为对人性存在状况的估计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前提, 道德修养的目标可以实现到什么程度,是受人性可能性的 制约的。正因为人具有先天的`佛性,所以人能够通过一定 的修养,于世间不染,并终致成佛。这样,慧能的这种伦理 思想,不仅是一种超越性的伦理思想,而且是一种先验自 律的伦理思想,它通过1人性"与/佛性"的终极融贯,把伦 理修养最终归结为个体内在生命力量的自觉自悟了。
四、结语
尽管是少数人的现象,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道德的丧失,就意味着人性的沦落, 就是佛性的泯灭和善恶标准的模糊化。社会上那一套具有狼性的游戏规则、价值观念轻而易举就可以控制一个人的心灵,成为他思考和行动的背景。假如合适的情境出现,他的狼性就会表现出来,使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