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读后感模板双人收集(11)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看了第一个小故事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短、小、精、悍。每篇的篇幅都不大。但是寥寥几笔,却常常让人有“进入”的感觉。从国共,抗日的战争时期,到七八十年代的眷村时代。有像蔡康永那样的富家子弟,也有类似于王伟忠那样的眷村孩子。那两三代飘零的人儿。我,并无法品出其中况味。只是常常,从书中,读出那么一丝丝的怅然,一丝丝的忧愁,一丝丝的凄凉。
不了解白先勇,亦不了解台北人,更不了解那一段没有经历和感受过的历史。但是,白先勇的这本《台北人》,就光从文学的方向来看,在近现代中国也是非常合我胃口的。不评不论,不褒不贬,一切都只是陈述,功过是非自有公论。在这个所谓世界末日的前段,遇到《台北人》,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
推荐给在努力生活着的人们。
活着,真好。
【篇二:《台北人》读后感】
《台北人》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一个是正宗台北人。这十四个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大陆出生长大,1949年前曾经在大陆有着辉煌或美好的过去——无论是将军、飞行员还是个体户、风月场,撤退到台湾后只剩下平庸、琐碎、落寞的现实,往昔都成了回忆中的云烟。这种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题。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无疑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观察撤退前后那些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人和事。他的叙述从容、准确而又味道十足。从上海百乐门的风月场到阔太太们的客厅,那个时代的你来我往、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陈设器物无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白先勇毫不回避与这些当代作家常常会投机取巧一带而过的难点进行正面交锋,《红楼梦》的传统仿佛在这些小说中又复活过来,而另一方面偶尔又会令人联想到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关于绅士和淑女的故事。
虽然功力十足,两三篇看完以后却觉得并不够厚味。所有往昔风光不再的感叹,追根溯源不过是人的虚荣心和失落感,把这种虚荣心和失落感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不会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动容;而白先勇在对这种普遍的失落人群寄予同情和感怀之外,并没能真正挖掘出什么对于人生、世界的新发现。只有看到《花桥荣记》这篇时才眼前一亮——老板娘拿起那张合影相框的时候,我们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无奈和痛楚的面前。我一直强调小说的“力量”,《台北人》教科书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却并没有产生预期中的力量。反倒是白先勇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岁》(这篇很容易让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虽然技法比较质朴,给我的印象却更为深刻。
不了解白先勇,亦不了解台北人,更不了解那一段没有经历和感受过的历史。但是,白先勇的这本《台北人》,就光从文学的方向来看,在近现代中国也是非常合我胃口的。不评不论,不褒不贬,一切都只是陈述,功过是非自有公论。在这个所谓世界末日的前段,遇到《台北人》,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
推荐给在努力生活着的人们。
活着,真好。
【篇二:《台北人》读后感】
《台北人》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一个是正宗台北人。这十四个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大陆出生长大,1949年前曾经在大陆有着辉煌或美好的过去——无论是将军、飞行员还是个体户、风月场,撤退到台湾后只剩下平庸、琐碎、落寞的现实,往昔都成了回忆中的云烟。这种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题。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无疑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观察撤退前后那些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人和事。他的叙述从容、准确而又味道十足。从上海百乐门的风月场到阔太太们的客厅,那个时代的你来我往、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陈设器物无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白先勇毫不回避与这些当代作家常常会投机取巧一带而过的难点进行正面交锋,《红楼梦》的传统仿佛在这些小说中又复活过来,而另一方面偶尔又会令人联想到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关于绅士和淑女的故事。
虽然功力十足,两三篇看完以后却觉得并不够厚味。所有往昔风光不再的感叹,追根溯源不过是人的虚荣心和失落感,把这种虚荣心和失落感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不会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动容;而白先勇在对这种普遍的失落人群寄予同情和感怀之外,并没能真正挖掘出什么对于人生、世界的新发现。只有看到《花桥荣记》这篇时才眼前一亮——老板娘拿起那张合影相框的时候,我们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无奈和痛楚的面前。我一直强调小说的“力量”,《台北人》教科书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却并没有产生预期中的力量。反倒是白先勇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岁》(这篇很容易让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虽然技法比较质朴,给我的印象却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