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致良知寄诸用明书读后感聚集(3)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而少年得志为何说不幸呢?因为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练,做事情脱离实际,享受身边亲朋好友的吹捧,很难放下自己,致使养成轻狂傲娇,目中无人的恶习。回顾娱乐影视界,那些小童星,若干年后都在电视荧幕上销声匿迹了……还有年轻时学业有成备受家人呵护,除了学习,其他做人做事全然不顾的所谓的优秀学子很多都丧失了自理能力和社会道德,这种“高分低能儿”对社会来说是种负担。

致良知寄诸用明书读后感聚集100条


“少年不宜过顺境、中年不宜过闲境、晚年不宜过逆境”!这是符合人生发展经历的逻辑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尝过了人生百态才会更好的去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有资格去享受人生。
“谦为众善之基”!阳明先生当时已经在仕途有所成就了,但他始终保持谦虚低调的作风。以此警醒世人珍惜光阴。岁月不待人,应精进求学,打好坚实基础,这样才无愧于心!才能更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致良知读后感 篇1
读完《致良知》之后,我觉得王守仁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守仁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发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