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求雨读后感聚集(4)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赏析】
《求雨》是汪曾祺在1983年写的一个小说。具体地说,这是他的《小说三篇(三题):求雨·迷路·卖蚯蚓的人》中的一个独立篇章。很多读者把它当成是一篇散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会,也许是因为它确实写得很散文化,没有传统小说所具有的戏剧化情节、矛盾冲突、鲜明人物等,就连结构也只是简单的线性结构,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可是,即使把它看成是一篇散文,读者可能还是会犯疑:它的主题是什么呢?写小孩子求雨,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吗?对于那些以思想是否“深刻”来衡量作品好坏的读者,这个作品恐怕会令其失望。这个作品,就是连主题也是稀松平常的——就是写小孩子求雨。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小说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呢?我想一个字可以概括:美。若要增加几个字,那就是:特别的美。
在当代作家的小说中,汪曾祺的作品独树一帜、自成一体。在写作方向上,他曾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他主张小说的散文诗化:“散文诗和小说的分界只有一道篱笆,并无墙壁。我一直以为短篇小说应该有一点散文诗的成分。”
以写散文诗般的手法来写小说,就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语言之美。散文诗的语言特点是优美、含蓄。这篇《求雨》的语言,优美自不必说,且来看它的含蓄——写天不下雨,只是一句“天蓝得要命”。写下雨后望儿爸妈的喜悦,一个是“眼睛好黑,好亮”,一个是“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当然,本文的语言在优美、含蓄的同时,还相当的洗练,并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雨……停停,下下;下下,停停”、“雨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
将生活中的平常琐碎甚至苦难写出诗意,是汪曾祺小说中另一种特别的美。汪曾祺的小说基本上都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些平常的田园风光、人情世态——在汪曾祺独特的视角之下,它们却显现出摇曳多姿的美感。比如本文中,他没有将视线投向人们盼雨的焦虑、痛苦,而是细致地写出一群孩子求雨的过程——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小锣小鼓,口里唱着求雨的歌子——这是一幅多么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画。比这更美的,当然是孩子那纯真的心灵——“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我想,小说结尾的这场雨,与其说是作者给予人们的同情与希望,不如说是他对美(孩子纯真心灵)的理所应当的馈赠。
《求雨》是汪曾祺在1983年写的一个小说。具体地说,这是他的《小说三篇(三题):求雨·迷路·卖蚯蚓的人》中的一个独立篇章。很多读者把它当成是一篇散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会,也许是因为它确实写得很散文化,没有传统小说所具有的戏剧化情节、矛盾冲突、鲜明人物等,就连结构也只是简单的线性结构,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可是,即使把它看成是一篇散文,读者可能还是会犯疑:它的主题是什么呢?写小孩子求雨,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吗?对于那些以思想是否“深刻”来衡量作品好坏的读者,这个作品恐怕会令其失望。这个作品,就是连主题也是稀松平常的——就是写小孩子求雨。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小说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呢?我想一个字可以概括:美。若要增加几个字,那就是:特别的美。
在当代作家的小说中,汪曾祺的作品独树一帜、自成一体。在写作方向上,他曾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他主张小说的散文诗化:“散文诗和小说的分界只有一道篱笆,并无墙壁。我一直以为短篇小说应该有一点散文诗的成分。”
以写散文诗般的手法来写小说,就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语言之美。散文诗的语言特点是优美、含蓄。这篇《求雨》的语言,优美自不必说,且来看它的含蓄——写天不下雨,只是一句“天蓝得要命”。写下雨后望儿爸妈的喜悦,一个是“眼睛好黑,好亮”,一个是“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当然,本文的语言在优美、含蓄的同时,还相当的洗练,并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雨……停停,下下;下下,停停”、“雨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
将生活中的平常琐碎甚至苦难写出诗意,是汪曾祺小说中另一种特别的美。汪曾祺的小说基本上都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些平常的田园风光、人情世态——在汪曾祺独特的视角之下,它们却显现出摇曳多姿的美感。比如本文中,他没有将视线投向人们盼雨的焦虑、痛苦,而是细致地写出一群孩子求雨的过程——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小锣小鼓,口里唱着求雨的歌子——这是一幅多么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画。比这更美的,当然是孩子那纯真的心灵——“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我想,小说结尾的这场雨,与其说是作者给予人们的同情与希望,不如说是他对美(孩子纯真心灵)的理所应当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