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钢琴师观后感汇编(13)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这部优秀的作品让观众从一个冷静而又直观的视角来欣赏影片的美与艺术。虽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所阐述的历史更是让观影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而它让被震撼过的观众留下无限的深思和感叹。
生命在残酷的战争下显得是那么重要,所以才有那些选择背叛的犹太人。
战地钢琴师
听着马勒的交响乐,在第九交响曲的深
我在影片中看到的,是对战争的反思,是对人性的反思,是对艺术的崇拜,是对生活和人性暖黄色基调的描
影片的音乐和镜头的处理都十分的得体,音乐仅仅响起了四次,片头,钢琴家在电台演奏,那是临战之前最后一次演奏,修长的手指和飞扬的神采,艺术的光环笼罩在他身旁,不幸电台遭到袭击,他却还是坚持演奏,直到不得不离开;中间一次是在钢琴家藏身的房子里,修长的、已经肮脏的手放在键盘上方,优美的音乐在幻觉中响起,一切都是破旧的狼狈的,只有对艺术的热爱依旧;第三次是在废墟的房子中在德国军官的面前,那是令人的灵魂动容的声音;第四次又是在电台,战后恢复的华沙电台,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是时间和战争带不走的东西,是文明的灵魂和精髓。还有镜头,在华沙犹太人区,在第一个屠杀的夜晚,镜头安静的从下到上,顺着斯皮尔曼家的视线,顺着德国兵的脚步,线条清晰得几乎不可置信。
在斯皮尔曼最后藏身的破房子里,在他在德国军官面前弹奏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时,一束月光径直的从斯皮尔曼左边的肩膀上方洒下来,那种光象征着一种神圣;还有一束散光打在德国军官的正面,而这种光线的.处理,却让我们觉得他像一个正在忏悔的罪人。
东西方对人性的理解大相径庭,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如果中国人再拍一次南京大屠杀会不会有这样的沉静,也许中国人对亲历的战争的态度永远都只能异常激进,不能平和面对,而激进的结果就是没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对于战争,有的人永远不能令心情宁静,只是在眷顾得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却永远不能知道经过战争,我们应该得到什么?西方人对战争的反思较东方人多得多,这部影片不是将德国人当作不共戴天的仇人来写的,德国军官的“同情心”正是来自德国自身对战争的反思。影片最后有一个情节:当斯皮尔曼的一个朋友经过农场的铁丝网边那些被俘的德国士兵身旁时,他大声咒骂他们;当其中有一个人说他救过“那个钢琴家”时,他停下了脚步;当他和斯皮尔曼几年后返回农场已经找不到那个当年的德国军官时,他说:“我曾经咒骂过他,但是我已经原谅了他。”人能理智地处理自己情绪的波动,能反思,不失是一种美德。
生命在残酷的战争下显得是那么重要,所以才有那些选择背叛的犹太人。
战地钢琴师
听着马勒的交响乐,在第九交响曲的深
我在影片中看到的,是对战争的反思,是对人性的反思,是对艺术的崇拜,是对生活和人性暖黄色基调的描
影片的音乐和镜头的处理都十分的得体,音乐仅仅响起了四次,片头,钢琴家在电台演奏,那是临战之前最后一次演奏,修长的手指和飞扬的神采,艺术的光环笼罩在他身旁,不幸电台遭到袭击,他却还是坚持演奏,直到不得不离开;中间一次是在钢琴家藏身的房子里,修长的、已经肮脏的手放在键盘上方,优美的音乐在幻觉中响起,一切都是破旧的狼狈的,只有对艺术的热爱依旧;第三次是在废墟的房子中在德国军官的面前,那是令人的灵魂动容的声音;第四次又是在电台,战后恢复的华沙电台,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是时间和战争带不走的东西,是文明的灵魂和精髓。还有镜头,在华沙犹太人区,在第一个屠杀的夜晚,镜头安静的从下到上,顺着斯皮尔曼家的视线,顺着德国兵的脚步,线条清晰得几乎不可置信。
在斯皮尔曼最后藏身的破房子里,在他在德国军官面前弹奏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时,一束月光径直的从斯皮尔曼左边的肩膀上方洒下来,那种光象征着一种神圣;还有一束散光打在德国军官的正面,而这种光线的.处理,却让我们觉得他像一个正在忏悔的罪人。
东西方对人性的理解大相径庭,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如果中国人再拍一次南京大屠杀会不会有这样的沉静,也许中国人对亲历的战争的态度永远都只能异常激进,不能平和面对,而激进的结果就是没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对于战争,有的人永远不能令心情宁静,只是在眷顾得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却永远不能知道经过战争,我们应该得到什么?西方人对战争的反思较东方人多得多,这部影片不是将德国人当作不共戴天的仇人来写的,德国军官的“同情心”正是来自德国自身对战争的反思。影片最后有一个情节:当斯皮尔曼的一个朋友经过农场的铁丝网边那些被俘的德国士兵身旁时,他大声咒骂他们;当其中有一个人说他救过“那个钢琴家”时,他停下了脚步;当他和斯皮尔曼几年后返回农场已经找不到那个当年的德国军官时,他说:“我曾经咒骂过他,但是我已经原谅了他。”人能理智地处理自己情绪的波动,能反思,不失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