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学生观后感集合(30)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正是从Keating那里,我才初步地对英文诗有了一点感受,知道这些诗句不只是印在纸页上呆板的字母,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语言和思想,它们真的可以改变世界。同时也牢牢记住了“CarpeDiem——Seize the Day”。
但是,时过境迁,四年之后我与Keating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产生了一点分歧。二十岁时,我会成为Keating的狂热追随者,但现在我更欣赏那位勤勤恳恳、白白胖胖的拉丁文教授。客观地说,自从“信K哥”之后,除去自由思想,大多数学生并未得到太多好处:尼尔自杀,不必说了;查理表演“上帝的电话”,挨了几十板子,差点被开除;诺克斯大着胆子偷吻别人的女友,也是一顿胖揍,鼻血长流。虽然最后成功牵手美女,但这毕竟是电影情节。现实中的痴心小伙手捧鲜花,向仅见过一两面的女孩当众念诗表白,被拒绝,被发好人卡的概率远比“获得真爱”要高得多得多。碰见别有用心的美女,来点精神控制,痴心男化身牛马,甚而游坦之、宋青书也不足为奇。就是Keating老师自己,最终也被学校除名,只留下一个无奈的微笑。整部电影中真正获益的只有陶德——班上最羞涩怯弱的男孩。
所以,如果说威尔顿公学用“纪律”、“规范”、“准则”束缚住了学生的手脚,Keating老师则举起了名字叫做“Passion”、“Romance”、“Carpediem”的刀斧,砍断枷锁的同时也斫丧了不少学生的肉体和精神。“独立思考”、“自由思想”是Keating极力倡导的,但真正的独立思考者,面对Keating这剂猛药,会量力而取,而不是听了四五句诗、上了一学期课就彻底沦陷。
剧中最让人扼腕的人物当然是尼尔,自身热爱表演,但父母强迫他去学医。这种感受我很理解。以前我曾相信过“择善固执”这句话,以为自己认为是好的就永远是对的。十八岁时不顾家里的反对一心一意地要读中文系,但最终我收获了什么呢?只有爸爸的斥责,妈妈的眼泪和自己并不十分愉快的四年。尼尔自杀时只有十七岁,等他再大一点或许就会明白:他所选的“善”也许并不那么“善”,而“不善”也不是真的“不善”;他所期待的或许并不那么美好,他所厌恶的也未必那么丑陋……
但是,时过境迁,四年之后我与Keating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产生了一点分歧。二十岁时,我会成为Keating的狂热追随者,但现在我更欣赏那位勤勤恳恳、白白胖胖的拉丁文教授。客观地说,自从“信K哥”之后,除去自由思想,大多数学生并未得到太多好处:尼尔自杀,不必说了;查理表演“上帝的电话”,挨了几十板子,差点被开除;诺克斯大着胆子偷吻别人的女友,也是一顿胖揍,鼻血长流。虽然最后成功牵手美女,但这毕竟是电影情节。现实中的痴心小伙手捧鲜花,向仅见过一两面的女孩当众念诗表白,被拒绝,被发好人卡的概率远比“获得真爱”要高得多得多。碰见别有用心的美女,来点精神控制,痴心男化身牛马,甚而游坦之、宋青书也不足为奇。就是Keating老师自己,最终也被学校除名,只留下一个无奈的微笑。整部电影中真正获益的只有陶德——班上最羞涩怯弱的男孩。
所以,如果说威尔顿公学用“纪律”、“规范”、“准则”束缚住了学生的手脚,Keating老师则举起了名字叫做“Passion”、“Romance”、“Carpediem”的刀斧,砍断枷锁的同时也斫丧了不少学生的肉体和精神。“独立思考”、“自由思想”是Keating极力倡导的,但真正的独立思考者,面对Keating这剂猛药,会量力而取,而不是听了四五句诗、上了一学期课就彻底沦陷。
剧中最让人扼腕的人物当然是尼尔,自身热爱表演,但父母强迫他去学医。这种感受我很理解。以前我曾相信过“择善固执”这句话,以为自己认为是好的就永远是对的。十八岁时不顾家里的反对一心一意地要读中文系,但最终我收获了什么呢?只有爸爸的斥责,妈妈的眼泪和自己并不十分愉快的四年。尼尔自杀时只有十七岁,等他再大一点或许就会明白:他所选的“善”也许并不那么“善”,而“不善”也不是真的“不善”;他所期待的或许并不那么美好,他所厌恶的也未必那么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