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人故居观后感精练(3)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20xx年7月12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二年级二班家长协会组织本班老师、家长和同学们来到这里参观。
故居占地七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故居大门座西朝东,门内一条小径直通座北朝南的垂花门前,垂花门内由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及后罩房组成的二进四合院。院内生长着郭沫若先生和夫人生前亲手种植的银杏、牡丹等花木。整套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朴素大方。
通过参观活动,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郭沫若先生的简历和事迹。郭老生前是我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务活动家、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老集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于一身,为我国驻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次参观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却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老师家长与孩子们的共同学习,促进了交流,加强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配合学校,配合社会,尽最大努力共同教育好下一代,为培养造就我国杰出的下一代人才贡献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篇2
郭沫若故居纪念馆是一个占地7000多平米的庭院两进四合院建筑。冬日有闲,我和家人一起游览了此地。这是一所建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以来曾作为蒙古国驻华大使馆和宋庆龄寓所的建筑,1963年11月,郭沫若迁进入住,一直到他1978年病故,他的晚年便是在此度过。
郭老故居的两进门楼都是灰色琉璃瓦屋顶、彩色雕梁门楣、红色油漆大门,十分古朴大方,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类型,在外院一进大门处,有一块宣传栏,上面刊载的是郭老故居简介。
在内院大门右边,竖立着郭老的坐姿铜像,铜像面色凝重,搭二郎腿形象,自然放松。旁边摆放着一张石桌,两张石凳,很简单的样式,看得出是郭老休憩小坐之地。静伫于铜像前的我,想象着郭老在办公闲暇之余坐在此地,和夫人谈论琴棋书画、诗词文章,似乎那笑声就在耳边回响,一时有点不知身居何处了。在石桌旁的墙边,一对石狮子也静静地安放在那里,而不是守卫在自己的防卫线上———平常虎踞龙盘总是在大门两边,着实令人费解。或许这就是郭老不信邪的表现。相比那些富豪的深宅大院、涂金大门,动辄“请神”“请狮”镇宅,倒有些大无畏的风范!
故居占地七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故居大门座西朝东,门内一条小径直通座北朝南的垂花门前,垂花门内由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及后罩房组成的二进四合院。院内生长着郭沫若先生和夫人生前亲手种植的银杏、牡丹等花木。整套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朴素大方。
通过参观活动,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郭沫若先生的简历和事迹。郭老生前是我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务活动家、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老集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于一身,为我国驻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次参观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却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老师家长与孩子们的共同学习,促进了交流,加强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配合学校,配合社会,尽最大努力共同教育好下一代,为培养造就我国杰出的下一代人才贡献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篇2
郭沫若故居纪念馆是一个占地7000多平米的庭院两进四合院建筑。冬日有闲,我和家人一起游览了此地。这是一所建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以来曾作为蒙古国驻华大使馆和宋庆龄寓所的建筑,1963年11月,郭沫若迁进入住,一直到他1978年病故,他的晚年便是在此度过。
郭老故居的两进门楼都是灰色琉璃瓦屋顶、彩色雕梁门楣、红色油漆大门,十分古朴大方,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类型,在外院一进大门处,有一块宣传栏,上面刊载的是郭老故居简介。
在内院大门右边,竖立着郭老的坐姿铜像,铜像面色凝重,搭二郎腿形象,自然放松。旁边摆放着一张石桌,两张石凳,很简单的样式,看得出是郭老休憩小坐之地。静伫于铜像前的我,想象着郭老在办公闲暇之余坐在此地,和夫人谈论琴棋书画、诗词文章,似乎那笑声就在耳边回响,一时有点不知身居何处了。在石桌旁的墙边,一对石狮子也静静地安放在那里,而不是守卫在自己的防卫线上———平常虎踞龙盘总是在大门两边,着实令人费解。或许这就是郭老不信邪的表现。相比那些富豪的深宅大院、涂金大门,动辄“请神”“请狮”镇宅,倒有些大无畏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