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军医》观后感集合(2)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所幸,编剧黄丹抛开了常规的手术台救人套路,他总结了吴孟超一生的奋斗目标是:搞超前的科研,从根本上救治病人。“这也是他医德、医术中的最闪光之处。”
《我是医生》中,吴孟超有句让人过耳不忘的台词:“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电影中,吴孟超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
现实中,由于癌症至今并没有攻克,赵一涛的质疑心理曾存于不少人心间。对此,吴孟超的回应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过橡胶,描过图纸,但自从拿起手术刀后便再没有放下。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长?不知道。我要赶紧把科学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养人才。有人、有平台,基础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到那时,我在天上看。”
真实是最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电影中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于吴孟超的真实生活。《吴孟超传》作者方鸿辉记得吴孟超说过:“我哪怕是化成千手观音,一天也只能做一千台手术。手术也好,化疗也好,放疗也好,都不能解决问题,根本性的治疗方案就要靠基础科学。”
吴孟超口中的这个“基础科学”是细胞免疫治疗。方鸿辉说:“他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外科医生,也是一个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大家。他在东方肝胆医院设立了一个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吴老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早早布局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并把他觉得最好的研究生派到这个研究领域。”
《我是医生》监制、同为医生的李捷伟表示:“吴老的眼光非常准确,他认为细胞免疫治疗肯定是一个方向。尤其是今年,细胞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主流,这在两年前电影开拍的时候还是天方夜谭。当时,医疗界普遍认为细胞免疫治疗像中医一样是非主流,手术、化疗、放疗才是最主要的手段。短短两年,治疗方法巨变,确确实实体现了吴老的战略性眼光。”
《我是医生》中,吴孟超有句让人过耳不忘的台词:“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电影中,吴孟超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
现实中,由于癌症至今并没有攻克,赵一涛的质疑心理曾存于不少人心间。对此,吴孟超的回应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过橡胶,描过图纸,但自从拿起手术刀后便再没有放下。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长?不知道。我要赶紧把科学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养人才。有人、有平台,基础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到那时,我在天上看。”
真实是最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电影中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于吴孟超的真实生活。《吴孟超传》作者方鸿辉记得吴孟超说过:“我哪怕是化成千手观音,一天也只能做一千台手术。手术也好,化疗也好,放疗也好,都不能解决问题,根本性的治疗方案就要靠基础科学。”
吴孟超口中的这个“基础科学”是细胞免疫治疗。方鸿辉说:“他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外科医生,也是一个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大家。他在东方肝胆医院设立了一个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吴老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早早布局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并把他觉得最好的研究生派到这个研究领域。”
《我是医生》监制、同为医生的李捷伟表示:“吴老的眼光非常准确,他认为细胞免疫治疗肯定是一个方向。尤其是今年,细胞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主流,这在两年前电影开拍的时候还是天方夜谭。当时,医疗界普遍认为细胞免疫治疗像中医一样是非主流,手术、化疗、放疗才是最主要的手段。短短两年,治疗方法巨变,确确实实体现了吴老的战略性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