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与做人观后感选录(4)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平平淡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下一代,也为了自己。通过读书让浮躁的心灵变得平和而充实,宁静而致远……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3
读罢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感触最深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季老先生从批评当代人歪曲的价值观谈起,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给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终答案——对于“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读罢此句,顿觉季老先生眼中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与古人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私以为,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生大抵可分为三种:一是有开天辟地之远见卓识,以思想改变人类发展轨迹;二是怀经国济世之雄才伟略,以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模式;三则凭庸常之才智,度庸常之岁月。人生际遇不同只是庸常程度的差异罢了。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前两者,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人类世界的巨变,青史垂名。遗憾的是,我们中绝大多数是后者,困于世俗,疲于度日。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人生何必认真?进而将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奉为人生真谛。这种人显然只是看到了兼济天下的难得,而未能看到独善其身的可贵。人生而独特,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才能,也都有着异于他人的缺点。这些才能与缺点在人生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无法被我们发现,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
然而,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自我认识,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自我完善。对自我的不断追寻、不断完善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经过不断扬弃所塑造的崭新自我,就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符号。纪伯伦曾写道,“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这一次次对灵魂的深刻拷问,是对自我追寻、自我扬弃最精彩的表述。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3
读罢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感触最深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季老先生从批评当代人歪曲的价值观谈起,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给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终答案——对于“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读罢此句,顿觉季老先生眼中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与古人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私以为,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生大抵可分为三种:一是有开天辟地之远见卓识,以思想改变人类发展轨迹;二是怀经国济世之雄才伟略,以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模式;三则凭庸常之才智,度庸常之岁月。人生际遇不同只是庸常程度的差异罢了。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前两者,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人类世界的巨变,青史垂名。遗憾的是,我们中绝大多数是后者,困于世俗,疲于度日。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人生何必认真?进而将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奉为人生真谛。这种人显然只是看到了兼济天下的难得,而未能看到独善其身的可贵。人生而独特,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才能,也都有着异于他人的缺点。这些才能与缺点在人生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无法被我们发现,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
然而,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自我认识,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自我完善。对自我的不断追寻、不断完善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经过不断扬弃所塑造的崭新自我,就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符号。纪伯伦曾写道,“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这一次次对灵魂的深刻拷问,是对自我追寻、自我扬弃最精彩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