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于娟观后感汇总(6)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读《此生未完成》有感【篇2】
过年总算有空闲时间了,于是年前把当当网收藏夹里的图书清洗了一遍,拿到书后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先睹为快。因为很少关注网络,我知道于娟的故事很晚,好像最初是从《读者》上看到的,她的文字很触动人心,我感觉这是一位别样的女子,身患重疾仍有着鲜活的性情和探求真理的精神,我当时觉得她的文字对于研究肿瘤应该会有帮助,无奈平时忙于工作和家庭事务,终于可以在新年之初阅读这本倾心已久的著作。向来读书速度奇慢的我也仅花了两天就读完了此书,我的初衷是想了解作者对于肿瘤的体验和思考,而实际收获却远大于此,作者对人性的拷问更值得我们沉思,我想她用饱含鲜血的文字不是想换的同情和惋惜,而是要唤醒沉迷于情权名利之中的人们,不要再重蹈她的覆辙,这是一位曾经风华正茂豪情万丈的女青年用生命换得的。
道家有句话叫做“大死之后才能大生”,是指没有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是无法真正明白活着的意义,事实上大多数人是在稀里糊涂的过日子,而很少思考生命的意义何在。于娟在发现疾病之前在不停为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从硕士到留学,到博士,到副教授,我相信如果她不得乳腺癌,接下来很快就会锁定教授、博导,等等,其实这个过程是目前社会的潮流所在,是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价值观,于娟的生命轨迹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缩影,所以于娟患病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很多人在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于娟。常人眼中身患绝症是不幸至极,但在我看来她又是幸运的,她有近两年的时间来思考死亡,她在离世之前有过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最后她在生命弥留之际已经看淡了生死,死亡在她看来已经不再那么可怕。
其实最终谁都逃离不了死亡,只是大多数人都觉得死期尚远,追求名利、享受生活才是当前最重要的,而且活人谈死也显得不吉利,这种观念传统其实和儒家教导有很大关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夫子如此,那平常百姓自然也不会在活着的时候去考虑死亡了。而西方哲学则把死亡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探讨,但很多哲学家最终因找不到生死的意义而自杀或发疯,再来看同样产生于东方的佛教对生死的观念,佛法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如流水一般永无止息,只是生命的外在形态会发生改变,死亡只是一期生命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把死亡比喻为换房子或外套,而其中的主人并无变化,中国人很容易接受这一观念,但很难产生真正的信仰,因为佛法和世俗观念差距太大,若无明师指点和自身修炼很难真正体悟,而真学佛之人首要任务就是了脱生死,只有看清了生死才能坦然面对死亡,才能珍惜当下的生命,所以真正的生死关系应该是“未知死,焉知生”。
过年总算有空闲时间了,于是年前把当当网收藏夹里的图书清洗了一遍,拿到书后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先睹为快。因为很少关注网络,我知道于娟的故事很晚,好像最初是从《读者》上看到的,她的文字很触动人心,我感觉这是一位别样的女子,身患重疾仍有着鲜活的性情和探求真理的精神,我当时觉得她的文字对于研究肿瘤应该会有帮助,无奈平时忙于工作和家庭事务,终于可以在新年之初阅读这本倾心已久的著作。向来读书速度奇慢的我也仅花了两天就读完了此书,我的初衷是想了解作者对于肿瘤的体验和思考,而实际收获却远大于此,作者对人性的拷问更值得我们沉思,我想她用饱含鲜血的文字不是想换的同情和惋惜,而是要唤醒沉迷于情权名利之中的人们,不要再重蹈她的覆辙,这是一位曾经风华正茂豪情万丈的女青年用生命换得的。
道家有句话叫做“大死之后才能大生”,是指没有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是无法真正明白活着的意义,事实上大多数人是在稀里糊涂的过日子,而很少思考生命的意义何在。于娟在发现疾病之前在不停为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从硕士到留学,到博士,到副教授,我相信如果她不得乳腺癌,接下来很快就会锁定教授、博导,等等,其实这个过程是目前社会的潮流所在,是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价值观,于娟的生命轨迹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缩影,所以于娟患病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很多人在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于娟。常人眼中身患绝症是不幸至极,但在我看来她又是幸运的,她有近两年的时间来思考死亡,她在离世之前有过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最后她在生命弥留之际已经看淡了生死,死亡在她看来已经不再那么可怕。
其实最终谁都逃离不了死亡,只是大多数人都觉得死期尚远,追求名利、享受生活才是当前最重要的,而且活人谈死也显得不吉利,这种观念传统其实和儒家教导有很大关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夫子如此,那平常百姓自然也不会在活着的时候去考虑死亡了。而西方哲学则把死亡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探讨,但很多哲学家最终因找不到生死的意义而自杀或发疯,再来看同样产生于东方的佛教对生死的观念,佛法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如流水一般永无止息,只是生命的外在形态会发生改变,死亡只是一期生命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把死亡比喻为换房子或外套,而其中的主人并无变化,中国人很容易接受这一观念,但很难产生真正的信仰,因为佛法和世俗观念差距太大,若无明师指点和自身修炼很难真正体悟,而真学佛之人首要任务就是了脱生死,只有看清了生死才能坦然面对死亡,才能珍惜当下的生命,所以真正的生死关系应该是“未知死,焉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