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朱良志中国美学观后感聚集(3)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朱良志中国美学观后感聚集86条


文徵明曰:“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盖欲假此以寄其岁寒明洁之意耳。”对雪的喜爱,人人而皆然。而艺术巨子的胸襟,更加超然可喜,令人忘怀俗世,意兴遄飞。朱先生讲黄公望《山阴访戴图》,自然牵出了《世说新语》中王徽之雪夜访戴的妙典。我过去读这则风流雅事,往往觉得王徽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却终于未见好友戴安道,多少让人感到有些遗憾。而看了朱先生的点评,顿时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慨。他说:
这是何等潇洒倜傥的人生格调。他解除的是目的,高扬的是“兴”——生命的悸动,夜、酒、诗、友情,再加上雪,这就是他的兴发感动,他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
读到这里,真如凡世俗子,惶惑中忽闻梵钟,猛然醒豁。人生紧追目的,忽视当下,往往焦躁而多痛苦。而时时品味过程中的兴味,则幸福而愉悦,顿觉生命无限美好,触处花开……
人生,要走向哪里,往往非由人力所能决定,与其紧盯着天上远方那遥远的目标,何如惬意流连于沿途的风景,细细品味人间的种种真滋味?乘兴而动,因兴而息,沉浸在兴味中的人生,才其乐无穷。人生甚短,要用心做好那些与自己心性相合的事。兴冲冲地忙碌,要比索然无味的敷衍,于人生更有意义。
我忽然洞开于魏晋风度的真意,更深一层领会了骆玉明先生对魏晋风度的阐释。保持一种人生的优雅姿态,保持人生的兴味无穷,求其真性情,才不枉此生。
次日清晨醒来,从车窗望外面的山野。寒山瘦石,积雪皑皑,我心里涌起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动,却不知道这感动从何处而来……
什么是李泽厚宣传的“人生哲理”?它不是以道德理性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仁学,也不是研究心性义理的理学,它不是古代西方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哲学,而是一种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来推衍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学。李泽厚对这种理论作了错误的理解并把它运用到文学上,我在《论情境》中曾经作过分析:“他(指李泽厚——作者)按照劳动创造世界这个简单的结论,把人们在劳动改造自然过程中而形成的群体社会性称之为‘人的主体性’,并把人们在社会劳动中的知识积累、因互相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工具以及情感交流等等称之为‘主体的人性结构’。由于人的社会性是一种理性,所以他说:‘这种主体性的人性结构就是“理性的内化”(智力结构),“理性的凝聚”(意志结构),“理性的积淀”(审美结构)’(《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第168页)李泽厚虽然用了‘内化’、‘凝聚’、‘积淀’来区分知、意、情,但把人们的精神活动都归结为社会理性的本源,李泽厚以社会理性去要求文学实践,很容易地通向了‘文学从属于政治’、‘文学为政治服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