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六国论观后感300字整理(3)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赵国也是实力不俗的一个国家,赵国大将军李牧曾多次挫败秦军的进攻,但赵王不明是非,听信谗言,李牧终遭冤杀,正是六国对人才轻则怀疑、流放,重则施刑,杀戮的政策,使自已被迅速削弱,而使秦国迅速强盛。
六国人才济济,却不能在自己的国家施展才华,只能远走异国他乡,以图一展宏图,这不正是商鞅入秦,范睢离魏的原因吗?这一切,怎能不令天下奇才异士寒心,萌生“怀才不遇”之感?而秦国抓住时机,广招天下奇士,使咸阳人才云集,自然不足为奇了。
故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轻才,轻才以利秦,破灭之道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我们重温历史,不过是想从古人的得失中有所收获,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社会发展和重用人才。
六国论读后感3
今读二苏《六国论》颇感新奇,曾不想这旧事之中还有这么多道道。不过,依我之见,二苏文章看似行文舒畅,合情合理,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因素,就不难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这也就影响了作者看待六国破亡事实的眼光,其文恐怕未点到实质。
苏澈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在于不能联合魏韩,使力量未被团结。我说非也非也。
。在《过秦论》中就有提到六国曾在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纵下“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这时的秦国又是怎样的呢?秦国“开关延敌”,这就不得了了。吓得诸侯“逡巡而不敢进”,于是“从散约败”。试想,十万之地,百万之师,这是必争的战斗,可诸侯却不能将“叩关而攻秦”坚持下去,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诸侯畏秦之势。六国虽然合纵,但各国都有本身利益的考虑,所以就造成了他们徘徊不定,导致对秦之势的惧怕,从而败北。诸侯畏秦之势,在史记中也有记载。说,秦围赵,平原君赴楚魏求援。结果楚王和魏王都有疑虑,不敢出兵。魏国的十万大军其实已压赵境,只秦国一句“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以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使十万大军不敢越赵境一步。幸有信陵君假传魏王军令,毛遂拔剑威胁楚王,才得以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