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15集观后感汇总(2)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但是传统因人废事观念,一个“坏人”纵使做了多少件好事还是坏人,在人物品德与历史功绩之间很难划清界限,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品德高尚有历史贡献的人,为正面人物,品德有问题就算建立奇功,也会招来非议,因此,才会有曾国藩、李鸿章的毁誉参半。怪不得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时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生逢乱世,设使李是中规中矩的按照为臣之道,或许能够混个一世清名,但是,就不会有后来洋务种种,在那个时代要想有所作为,就不得不用非常手段。不任用自己人,他所追求的事业何以进行?不去巴结权阉,他如何获得皇帝和太后信任?甚至为了北洋军费,而暗中抓翁同和把柄,种种这些“小人之举”,固为君子不齿,但是,不这么做他能做成什么事?诚然,这其中当然有其私心使然,但是就事论事李鸿章开启中国近代化的事业,其功谁可抹杀?
综观《走向共和》中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物的刻画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鲜明的,这也是本片成功之处。因此,人物评价应该放到具体历史场景中,同情之理解的去看待。同样场景下的不同人物,同样的人物不同历史场景下,所处角色之不同,所做之事的品评也是不同的,只有这样人物才是生动、鲜明的,这样评价才会客观和具体的。
2、共和之惑
晚清的历史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因为他为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若干可能性提供了探讨空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从自强求富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中国历史发展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洋务运动是从技术上效法西方,君主立宪是在不改变君主制前提下对旧制度进行改造,而民主共和则是推翻清朝统治进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归根结底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洋务运动在器物方面的学习西方,开始了近代铁路、电报等事业,清朝也出现了“同光中兴”的局面,看起来也很强大,但是,甲午战败,中兴的泡沫便被捅破,中国的虚弱便暴露无疑,扶持光绪进行维新变法,走君主立宪的道路呼声日高,但是,却被无情扼杀。及至庚子变乱,太后西狩,见到了民生凋敝,饱尝旅途艰辛,才知“太平盛世,天朝上国”是虚假的,于是,慈禧归政之后也仿行立宪实行所谓新政,日俄战争中,君主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度的俄国似乎也坚定了立宪的决心,于是有了1905年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期间遭革命党人破坏,几不成行。
综观《走向共和》中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物的刻画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鲜明的,这也是本片成功之处。因此,人物评价应该放到具体历史场景中,同情之理解的去看待。同样场景下的不同人物,同样的人物不同历史场景下,所处角色之不同,所做之事的品评也是不同的,只有这样人物才是生动、鲜明的,这样评价才会客观和具体的。
2、共和之惑
晚清的历史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因为他为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若干可能性提供了探讨空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从自强求富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中国历史发展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洋务运动是从技术上效法西方,君主立宪是在不改变君主制前提下对旧制度进行改造,而民主共和则是推翻清朝统治进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归根结底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洋务运动在器物方面的学习西方,开始了近代铁路、电报等事业,清朝也出现了“同光中兴”的局面,看起来也很强大,但是,甲午战败,中兴的泡沫便被捅破,中国的虚弱便暴露无疑,扶持光绪进行维新变法,走君主立宪的道路呼声日高,但是,却被无情扼杀。及至庚子变乱,太后西狩,见到了民生凋敝,饱尝旅途艰辛,才知“太平盛世,天朝上国”是虚假的,于是,慈禧归政之后也仿行立宪实行所谓新政,日俄战争中,君主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度的俄国似乎也坚定了立宪的决心,于是有了1905年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期间遭革命党人破坏,几不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