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镇(序)(3)
风水先生说,这里是易镇的风水宝地。此话不假,放眼望去,易山南坡的几块梯田密密麻麻地树立着白白的墓碑,为易山披上了几分肃穆和凝重。活着的和死去的都静静地守侯着这片风水宝地。也许是风水的缘故,也许是先祖的保佑,不过百户的易村,自恢复高考以来,年年出过大学生,家家有过大学生。
2
也许易村真的是守侯着一方的风水宝地;然而,易镇却是个穷镇。
易镇穷,虽不至于像内陆地区或是偏远地区那般的贫困,但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在像石市这样全国百强县的诸多乡镇中,易镇却是相当贫穷,也最为贫穷。
全镇只一家工厂,据说是国企单位,百余号人。可是日里机器不转动,烟囱不冒烟,工人们每月只能拿到不足三百元的工资。工人大多四五十岁,男人居多,中间多是援朝、抗越的转业军人。也许已“不惑”,也许已“知天命”,他们的身上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激情,无力改变什么,于是只能将自己的后半生托付给了这前途未卜的工厂;只希望岁月快快将自己磨老,熬到退休,至少每月还可以领到比现在还要多些且稳固的退休金。
除此之外,易镇再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或是单位。静静的易镇安静地固守着这里的贫困,如同静静的易村安静地固守着那方风水一般。
但是如果上溯至上世纪80年代,易镇却并不贫穷,它曾经是那个时代整个石市的经济代表。
一家造纸厂,一家化工厂,一家啤酒厂,一家面粉厂,一家鞋厂,一家机械厂。众多的企业,遍布在易镇的镇周围。厂房林立,浓烟滚滚,一派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70年代全国上下“农业学大寨”;80年代石市发出“工业学易镇”的口号。
易镇,成为了石市的南部小县城;石市各镇纷纷取经学习。易镇一时风光无二:镇政府拆除平房,拔地建起了四层的办公楼;医院也更换了门牌——“石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大批的公务员和医护人员从县城调至易镇。而其实想要来易镇上班的人多是想方设法:或拖关系、或找熟人,——就连转业军人也不例外。更让易镇人自豪的是,就连某国家级报刊特派记者长年驻扎于此地;每年两篇新闻来报道易镇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