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短篇科幻小说】寒风吹彻(6)
工程决策上讲究“让数据说话”。也就是说,任何方案必须拿出可靠的文章或是实验数据。但会场里高悬着一个计数器,鲜红的数字显示着全球平均气温,每过一小时,数字就揪心地跳一下。没时间一一实验了,只能讨论。会场里,所有代表看起来都像上帝,提出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设想,但一到砍方案的时候,就争得面红耳赤,口沫横飞。简直是诸神之战。
“好了,我们回顾一下目前的I类方案,也就是积极抗灾方案。”主持人呷了口茶,搓了搓红肿的眼睛,说,“化雪剂、催化剂、表面活性剂首先被否决。这也提醒其他提案的代表,我们提出的方案的能量尺度起码要和大冻结的能量匹敌,否则没有意义。我们已经接到两千多个救世方案了,请大家节省宝贵的时间。”
“大冻结的能量尺度有多大?”有人插嘴问。
“这么说吧,”一个物理学家说,“我们现在每秒损失的太阳能,相当于人类制造过的最大的核武器;每天损失的能量,足够把喜马拉雅山以第三宇宙速度发射出去。”
“还有时效性。”主持人说,“比如NASA提出的增殖反射镜、诺依曼机,还有日本的拉格朗日透镜,都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应该归入II类方案。俄罗斯的‘碎星计划’倒是操作简便,不过小行星的到来尚需时日,我们等不了那么久。毕竟,我们只有十三天。”
“即便小行星来了,炸碎它也超出了我们的能力。何况,谁又能保证碎屑均匀到那种程度,以至于它能像尘埃云一般反射太阳光呢?这尘埃反射镜的姿态,又该怎么保持呢?”
“但是,等等。”一个年轻数学家突然发言,他手里挥舞着一张光盘,“大家都进入了一个思维误区,难道必须要和大自然硬碰硬的干吗?用很少的能量,难道就不能影响气候?”
“你是想说混沌理论吧?”
“没错,这张光盘里是大冻结时期的大气模型,立方体网格边长只有100米,是人类做出的最精确的大气模型了。只要动员起人类的所有计算机,5天之内就可以算出第一个敏感点。”
“年轻人,混沌理论说了这么多年,还从没有见过哪只蝴蝶能扇起风暴。”一个老教授说,“所有实践都失败了,因为混沌的实质是决定论的混乱,哪怕一个水分子的引力都很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