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看世界
在信息飞速运转的时代,信息的闭塞是难以想象的。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讲述的,一个人阅读晨报时,就能知道大西洋彼岸的另一个人被挖掉了眼睛。
上帝的瞳孔大开而漆黑,俯视下世。而探照灯般的媒介显然成为了当世的上帝,纵观所有信息,又把信息送到千家万户。
然而,仔细思忖,可付之一言:人生而有涯。
信息爆炸时代的人,依然只能收取到世界全貌的只言片语。因此,人用自己的生理认知基模和后天的智能化推送,用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构建了自我的信息茧房,为自己设下定义与束缚。
在个体对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为了对方便信息的抓取,人形成了认知的基模,以分类信息,搭建框架,构造知识体系。而人脑中的知识体系,即为人所喜爱的信息集合,也定义了人本身。日本学者稻叶哲郎认为,在处理新信息的时候,人会利用“知识的束集”,去抓取有效信息,将获得的含义与已有的基模结合起来;或是构建新的基模,为下次知识的集锦作准备。
认知基模意味着当人们看到喜爱的事物时,其传达的信息与脑中基模的预期相似,会自然地接近这些信息,更加期待对这些事物的接触,也不断对这样的行为进行合理化。因此,人的认知基模为人们接触同类信息提供了生理基础,人在抓取喜爱的事物的同时,也框定了自己。
显然,即使跳出被熟悉信息塑造的处境,我们也不可能全知全能。北方水患不多,我对水灾的理解来源于八九年前席卷北方的一场暴雨,当时北京、石家庄、太原等华北大城市出现严重内涝,造成数十人死亡。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曾经的实感,我也很难通过新闻感受到水灾的严重性。像这样的无知在过去现在都是广泛存在的,唯一不同的是互联网使我们不需实感就可以对灾难产生虚拟的“体验”,从而产生“如此严重的灾害我却一无所知”的落差感……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构筑我们自己的知识,防止自己的认知被熟悉或煽动性强的信息塑造、限制,是生存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挑战。我们必须首先承认,互联网技术不可能改变我们本质的无知,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以上的做法会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