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西游记》的内涵,孙悟空的定位如何?(9)
1.玉帝没有无理取闹,而且通情达理
2.悟空没有大闹披香殿
3.八戒没有吃米山面山
从原著中看,玉帝的法力与人心相伴,可见其强。
这里插一些题外话。
个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修“心”的小说,从菩提祖师的“灵台方寸山 斜月三星洞”中就可以初探一二。《西游记》全书表现的是孙悟空内心的磨砺与成长的故事,至于全书与官场的联系,无疑是有的,但个人认为不包括“暗黑主义”的怪圈,即孙悟空试图反抗,但最终加入官僚集团的悲剧。“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传达出的反抗精神的确存在,但一切都是有限度的,决不能违背初心。
《西游记》第七回:
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西游记>百回详注》中说:
然了命之后,即是了性之首;有为之终,即是无为之始。若只知了命,而不知了性;只知有为,而不知无为,则圣变为魔,寿同天地一愚夫耳,焉能到不生不灭之地乎?故佛祖听大圣长生变化之说,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怎敢欺心,要夺玉皇大帝尊位。”又道:“趁早皈依,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盖了命之道,只完的父母生身之初本来面目,尚未完的父母未生身以前面目。若只知生身之初面目,不知再完未生身之前面目,自满自足,自尊自大,便是不能明心而欺心。欺心便是欺天,欺天便是不能了性;不能了性,即不能与太虚同体,有生终有灭。一遇劫运,如遭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岂不可惜本来面目乎?庄子云:“摄精神而长生,忘精神而无生。”无生则无灭,修道不到无生无灭之地,犹有后患,未为极功。可见,悟空对于天庭的反抗早已超出了限度,如果说他自称齐天大圣,竖旗和天庭作对,是为了获得上天的认可,大闹天宫偷金丹、盗御酒是为了报蟠桃会不请之仇,那么他从八卦炉中出来,一路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妄图逼玉帝让位则是人心过度膨胀,从而无理取闹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