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致余秋雨,我最喜爱的作家
至月前买这本书的时候,自己大概被它的厚度与价格所震撼了吧,一本527页的名著,在学校书店竟3折出售,只卖九块钱(大概是盗版?)。
而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抱着无聊心态拿起此书的我用来四天时间粗粗看完这本527页的盗版书之后,居然生出了些许感慨。
全书讲述的是1999年与2000年这世纪之交,余秋雨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展开了一场探寻中亚古遗迹的旅行。而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初的中亚地区,不仅充斥了贫困与饥饿,更是危险,战争,恐怖袭击的代名词。选在这个时候,在许多人的意料之外,却也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
希腊,埃及,两河地区等等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地方,真的就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样光鲜华丽么。隐藏在阳光下的黑暗到底都诉说着怎样的过往?
伴随着远古遗失繁华文明的,是那种生长与挣扎在现在都市文明边缘的生命,我做不到余秋雨先生那般能够在文明的探访中最终找到华夏文明能够不像埃及文明那样衰落而发展至今的原因,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对生命的惋惜与文明逝去的哀叹,战争,资源,老斑鸠,毒药。
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法老陵墓,新巴比伦旁的旧址废墟,耶路撒冷吹起悲恸的秋风,恒河边的梵钟响彻印度大地。
干旱的气候风化了所有的遗迹,吹去的风沙隔绝了水,食物,却沟通了子弹与冷漠。
再来说说先前提到的恒河吧。我本不想多说,怎知心里对文明的失落与无奈越发的令我喘不过气来。恒河,一条滋润,贯穿了南亚印度广袤大地的河流,在南亚人们的心里,地位丝毫不下于国人心目中的母亲河黄河。
为什么会提到恒河,那便是这条河的现状。也许大部分人都还不知道,那条在夕阳余晖下孕育出印度文明的源流,现在也许已经不能用河流来称呼它了。由于文明的传承,文化传统,甚至是文化中的传说,每个印度人心里都有那么一丝的希冀,能在百年归老之后在恒河边回归母亲的怀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愿望。
这本是。
贫穷和对教育的缺乏,恒河承载了太多的生命, “时日无多的老人们,纷纷如同聚会般赶赴恒河边,虽然无力欢乐,浸在河水中等着死神的来临,一轮又一轮地玷污着恒河最后的尊严。脏污,排泄,浮尸,腐尸。越靠近大城镇,越靠近那些出名的城镇,恒河岸边也越不堪入目。”
这是自然,是文明的哀嚎,每年慕名而来的大批游客,有多少是失望,又有多少,是恐惧,还剩多少,是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