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调的演变
唐代以来的二百多个词调,一为盛唐的教坊曲,二是中唐以来的都市新声
唐五代词调以令曲为主,有些还是单片的,是最简短的词调但在中、晚唐词调中就出现了长调慢曲,如钟辐《卜算子慢》、杜牧《八六子》、李存勖《歌头》、尹鹗《金浮图》等。《碧鸡漫志》卷五说:“唐中叶渐有今体慢曲子。”《卜算子慢》可说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包括敦煌曲中的《倾杯乐》等在内,唐五代的长调约十首左右。为数虽然不多,但却是唐五代词调中重要的新因素。人宋以后,词调以令曲为主的状况,不久就被改变。宋代新创的词调,即以长调慢曲为主,令词小曲退居次要地位。宋代新创的令曲也全是双调,不复再创单片的短调了。
北宋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
同唐五代仅二百左右小令相比,北宋时“其急、慢诸曲几千数”不仅数量远远超铁前代,而令、引、近、慢,兼有众体,词调于是得称大备。这是仁宗至微宗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内完成的,除了教坊乐.北宋市井新声的竞起,是词调获得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当时上自宫廷,下至瓦子勾栏,远至漠外,凡有井水处,都是这种新声的领地。而且,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著多,能自制调,因此在作词与制调这两方面都出现了极盛的局面。
宋初置教坊,其乐工有来自西蜀和南唐两个词曲中心的,史传太宗精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其曲名备见于《宋史 乐志》。但宋初词坛沉寂,教坊乐和太宗所制曲都未见转为词调。《碧鸡漫志》卷二说:“国初平一字内,法度礼乐,宴复全盛,而士大夫乐章顿衰于前日。”这种状况直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南宋逐渐走向没落
南宋
一出现了新的乐种曲种剧种.词曲失去了音乐文艺的中心地位。唐及北宋,音乐艺术以歌曲舞曲为中心,为词调的发展提长了充实的基础。但从北宋后期开始,歌曲方面出现了嘌唱,唱赚等乐种;说唱方面出现了鼓子词、诸官调等曲种;戏剧方面出现了杂剧、院本、南戏等剧种。音乐艺术的中心,于是转向这些俗曲和杂曲,词曲原来占有的中心地位遂被逐步取代。尤其是作为诸官调和杂剧的曲调来源的北曲,在这期间发展很快。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成于金章宗时,正当南宋光宗绍熙至宁宗开禧间,已用十四个宫调一百五十一个基本曲调,如果变体也计算在内,则达四百四十四个曲调,远远超过与之同时的辛弃疾、姜夔等南方词人所用的词调(辛弃疾词用调九十八,姜夔词用调五十八)。周德清(中原音韵)共收北曲十二宫调三百十五曲,很多是创自金代及元初的。
而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的新兴音乐中吸收养料,获得转机和再生,它的趋势就只能走向没落。
二是南宋词崇高雅严音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新来源。南宋论词严雅、俗之辨,在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这同当时民间新声更富于自由变化。缠令赚曲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采用甚多,但一般词人却唯恐避之不及。吴文英提出“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这一条几乎是宋末词坛的清规戒律。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其来源必然日渐涸竭,于是只剩下少数数音律家作自度曲之一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