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中读史
昨天夜里因为时事弄得意志消沉,所以点开某个历史公众号的文章,看来几篇关于三国的的分析文章,竟然产生了许多乐趣,一度忘了之前的苦闷。
三国这段历史是非常流行的,但是真的去研究它,并且得出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的,偏颇小的却是很少的。当然这些文章不能算是历史论文级别的,但也带着一些思辨的乐趣。比如有一篇就能有板有眼的分析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真实性,发现其中一次竟然是反击型的战争,这一点无论演义还是史书其实都有描述,但是很少被总结。有一篇排列了几位诸葛亮的继承者,但是因为历史偶然和时局局限,竟然最终都没有能够继承丞相的复汉大业,让人惋惜但又有理有据不至于滥情。又比如有人以逻辑学分析了“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一虚构的剧情,发现诸葛亮的反驳几乎都是最失败的“网络巨人型”的,又依次深究,发现演义剧情是被删减的《三国志平话》,而原版中竟然出现了蜀国上下被王朗之言辩驳得无话可说这种情节,更显得演义对诸葛亮吹捧得滑稽与失败。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有人写的一篇有关庞统得的描述,我之前也写过一篇赞叹庞统的文章,但是因为找的资料范围狭隘,才疏学浅写得不合我意,在那篇文章中,作者从少数关于庞统的记述中得出了“庞统相貌不丑,应该是还有气质”的结论,并且通过各种细节描绘了一个在刘孙曹三势力间仕官而不得;
投靠刘备先是因刘备讨厌辩士而被轻视,后又因为刘备察觉其才能而又受宠若惊的那段经历,最终因为攻城不下,为了博取主公信任亲自督战,落得被冷箭射死的悲凉结局。读这段的时候,我心中不只是高兴,更是感动,这不是什么有利益瓜葛的肤浅的个人关系,倒像是一种对未曾见面的另一位知己由衷的认同之感,而这种感动,自然是难寻的。
读史固然是有点意思,但总会有人觉得不太合时宜:现在的关键不是应该关心流感病毒传播的情况吗?读史貌似与现实的问题一点干系都没有。但此时我想到了一个比我们更加困难的,更加应该绝望的人。他的建议不被上级建议,他的军队被敌人击溃,他不得不带着残余的部队逃向西北。但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依然带着一大箱一大箱的书籍,那些史书典籍和经典文学,不停地做出评论,试图将其中的道理应用于自己所处的险境中。他最终成功脱离了险境,他的作品里也留下了许多他所读历史的痕迹。
我不是想拿伟人来做挡箭牌,我知道在关键时刻,躲在家中读史看起来很窝囊,很犬儒。那些发出谴责之音的,高声历喊这处置某些“罪人”的“慷慨之士”,才是现在人们最喜欢看到的。但是如果读一点历史,就应该稍微明白:历史上从来都不乏以为“消灭某些人就能救回危局”“靠奇谋技巧就能赢得战争”的那些人人与事,而最终这些人都成为了历史,也因此历史不得不无聊地继续进行下去。读历史,或许我们不能照搬他们的手段,但大概也是能知道靠热血根本发动不起社会这辆”大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即使是最犬儒的笔杆子,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危害都小于哪怕是只偏颇一丁点的嘴皮子。
三国这段历史是非常流行的,但是真的去研究它,并且得出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的,偏颇小的却是很少的。当然这些文章不能算是历史论文级别的,但也带着一些思辨的乐趣。比如有一篇就能有板有眼的分析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真实性,发现其中一次竟然是反击型的战争,这一点无论演义还是史书其实都有描述,但是很少被总结。有一篇排列了几位诸葛亮的继承者,但是因为历史偶然和时局局限,竟然最终都没有能够继承丞相的复汉大业,让人惋惜但又有理有据不至于滥情。又比如有人以逻辑学分析了“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一虚构的剧情,发现诸葛亮的反驳几乎都是最失败的“网络巨人型”的,又依次深究,发现演义剧情是被删减的《三国志平话》,而原版中竟然出现了蜀国上下被王朗之言辩驳得无话可说这种情节,更显得演义对诸葛亮吹捧得滑稽与失败。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有人写的一篇有关庞统得的描述,我之前也写过一篇赞叹庞统的文章,但是因为找的资料范围狭隘,才疏学浅写得不合我意,在那篇文章中,作者从少数关于庞统的记述中得出了“庞统相貌不丑,应该是还有气质”的结论,并且通过各种细节描绘了一个在刘孙曹三势力间仕官而不得;
投靠刘备先是因刘备讨厌辩士而被轻视,后又因为刘备察觉其才能而又受宠若惊的那段经历,最终因为攻城不下,为了博取主公信任亲自督战,落得被冷箭射死的悲凉结局。读这段的时候,我心中不只是高兴,更是感动,这不是什么有利益瓜葛的肤浅的个人关系,倒像是一种对未曾见面的另一位知己由衷的认同之感,而这种感动,自然是难寻的。
读史固然是有点意思,但总会有人觉得不太合时宜:现在的关键不是应该关心流感病毒传播的情况吗?读史貌似与现实的问题一点干系都没有。但此时我想到了一个比我们更加困难的,更加应该绝望的人。他的建议不被上级建议,他的军队被敌人击溃,他不得不带着残余的部队逃向西北。但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依然带着一大箱一大箱的书籍,那些史书典籍和经典文学,不停地做出评论,试图将其中的道理应用于自己所处的险境中。他最终成功脱离了险境,他的作品里也留下了许多他所读历史的痕迹。
我不是想拿伟人来做挡箭牌,我知道在关键时刻,躲在家中读史看起来很窝囊,很犬儒。那些发出谴责之音的,高声历喊这处置某些“罪人”的“慷慨之士”,才是现在人们最喜欢看到的。但是如果读一点历史,就应该稍微明白:历史上从来都不乏以为“消灭某些人就能救回危局”“靠奇谋技巧就能赢得战争”的那些人人与事,而最终这些人都成为了历史,也因此历史不得不无聊地继续进行下去。读历史,或许我们不能照搬他们的手段,但大概也是能知道靠热血根本发动不起社会这辆”大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即使是最犬儒的笔杆子,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危害都小于哪怕是只偏颇一丁点的嘴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