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胡锡进:当总编15年只休息2天,极致努力成就我的人生
工作十五年只休息两天,勤勉是胡锡进的成功之钥
两次高考、两次考研、没有做过对个人命运来说颠覆性的选择,在节目中回顾人生时,胡锡进评价自己是“普通的智力,普通的胆量,普通的运气”。然而在这些“普通”的背后,胡锡进认为唯一能支撑自己人生的,是他一直以来都在持续不断付出的努力。“我从年轻时候开始,就把自己的每一份学业、每一份工作都做到了我的环境中所能允许的极致。”
成为《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这15年来,胡锡进只有过2天脱离过工作,那2天一次是动手术,一次是他发高烧被送进了医院,其他时间里即使胡锡进生病了也会坚持工作。单就《环球时报》社评这一类文章一年他就要写五百篇以上,堪称是中国新闻界产量最高的一线人员之一。正是这份极致的努力,在成就了胡锡进精彩人生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大了《环球时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以优质内容为主导,《环球时报》坚持内容取胜形成行业优势
1993年,作为《环球时报》筹备组成员之一的胡锡进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拉到了十几万的赞助费,为《环球时报》的开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当时的《环球时报》却面临着选择办报路线的问题:是通过吸引投资来获取利润还是以内容为主扩大发行?经过几番权衡后,胡锡进和他的团队们最终选择了后者。
事实证明,《环球时报》“以内容取胜”的办报路线并没有走错,二十多年来,《环球时报》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的基调生动及时地向大众传递优质精湛的内容,在媒体行业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不仅实现了报纸盈利,还逐步成长为影响力覆盖全国甚至辐射到国际的大报。胡锡进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环球时报》的发展:“我们的内容一直有强大的优势,我们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在这个方向上把我们的优势做到极致,使得别人无法和我们竞争,这样,我们就越走越远。”
融入互联网舆论场成为“网红”,《环球时报》积极拥抱新媒体形态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去中心化、高互动性的新媒体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此,胡锡进也选择顺应趋势走进互联网,主动去融入这个从未接触过的舆论场,利用新媒体平台将《环球时报》的内容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要适应新媒体,《环球时报》就是主动而自信地去面对这个挑战,我们每做一步都是立足今天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我们做内容的优势,这个社会永远都需要。”
从开通微博收获千万粉丝成为微博大V,到自制脱口秀《胡侃》引起热烈反响,胡锡进俨然成为了互联网舆论场中的“网络红人”,在增加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为《环球时报》带来了更多的关注。虽然网络上不乏对胡锡进批评和攻击的声音,但他从未想过去说服这些声音, “我只能用我的声音说得更加合理,我去争取更多人的支持。”
节目之后还将会邀请哪些行业大咖与我们分享行业故事?敬请关注每周四21:20播出的高端经济人访谈节目安徽卫视《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