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女娲归宿小脑洞


在纳伐或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大地”的意思既是“横卧者”,也是“地平线”的意思。画面感:女娲横卧栗广之野,慢慢消失在地平线之上。
叶老师分析过女娲之肠,他认为,女娲之肠是一种中空的管,大地女神主动生育,即“地出”的概念。同时叶老师在文章引用了多篇神话,证明这个观点的相通性,也才有了后世拜女娲为高媒的习俗。可惜他并未分析那“十人”。但是有几个个有用的小信息,可以做一个小类比。在四川盐源县的崖石上有一个石洞,妇女向里面投石,投进了就能怀孕。凉山喜德县有一个“摸儿洞”,妇女摸出石头生儿子、摸出沙子生女儿。(笔者瞎想,那西王母是穴居,女娲之肠又是中空的洞的概念,看来女神们都与这“空洞”离不开关系。)
女娲的隐含特性“生”、“藏”、“含”、“载”。
叶老师在社会学家纽曼的理论基础上扩充了一个公式,女人=躯体=容器=世界。好比一个事物,出口与入口都是看得见的,但内部结构却无人知晓。好像内部有一个乾坤,创造了人的口鼻眼等等,这或许就是《淮南子》的生育观来源。这牵扯到古人一元的生育观,再说就远了,但是个人认为,这种躯体既是世界的概念,结合上“周而复始”的观念,即可变为“生-死-再生”的创作概念。小小的女娲倒下的那一个刻,她就变成了“世界”,也即是“结束既是开始,开始既是结束”这种哲学的概念。再深究就是老子的永恒回归的概念,可能最后回归的是一个最初是最纯净的状态,笔者认为,这个状态并不是一元论的混沌,而是一种美好,一种象征着未来的美好。(试想一下,超体的最后,所有人都在问女主去哪里时,有人回答:她,无处不在。)
叶老师在文化寻踪中认为,女娲是“女体混沌”(此种说法比较大胆,不知道他自己将没讲这种说法淘汰)。此间文章中,女娲自带万物初始的混沌属性,她横于栗广之野时,也就是万物创生之时。也就说她的死创造了世界,虽然也是生死生的循环,但似乎把女娲过于“混沌”化了,不知道这样的结局大家能不能接受。
备注:本文中部分叶舒宪老师观点来自《千面女神》与《高唐神女与维纳斯》
封面图片来自“伏羲女娲尾交”,新疆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