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羊脂球》后的碎碎念
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徒弟,因此同样讲究描写的准确和用词的凝练。叫人印象最深刻的段子是他为了精准描写屁股挨踹后的痛感,特意找来一名乞丐,花钱让他朝自己臀部狠狠来了一脚。不论真假,这个故事对我心目中的莫泊桑形象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来进一步认识到,他确实是一名注重生活体验和推敲表达的小说家,二来嘛,他常常以撅起屁股的模样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法国人的悠久传统里除了浪漫,还有革命,流血的断头台和毁损的巴士底狱在历史的阴影里相互凝视,从拿破仑的来回折腾到成为象征的大革命,再到如今的蔓延的“黄背心”。事实证明,越是激烈的冲突革命,越容易锻造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莫泊桑身在其中,笔下自然流露上述感情,更何况《羊脂球》本就是描写普法战争背景下的诸人面目。
这种情感的传达和人物形象的建设很大程度是通过对比实现的。
首先是随故事的推进,伯爵夫妇、鸟先生夫妇等其他人对羊脂球态度的前后对比。把“吃了羊脂球的一篮子美食”和“羊脂球被众人推着献了身”两段情节作为点,其他人对她的态度可以画出一段大起大落的折线,这折线的起伏之大,若是过山车的线路或者股市的K线,准能吓死过去好几个。而以两个剧情点为角尖所形成的尖角,尖锐得能够刺破其他人物看似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揭露出他们从始至终的卑劣灵魂。
其次,人物对比也十分明显。羊脂球和其他人物的对比自不必提,卑鄙者越卑鄙,高尚者越高尚。
比较有趣是人物对比有两组,一组是伯爵和鸟先生,伯爵出身贵族、自持身份,鸟先生一介奸商、言语粗俗,两人看似对立,但在傲慢对待和集体迫害羊脂球时却表现出了惊人一致性。没有高贵的灵魂,贵族只剩下虚伪,商贾只留下市侩,他俩如果互换身份地块,就会变成彼此。
另外多说一点,若把伯爵看成政权的象征,鸟先生看作金钱的体现,再加上代表宗教的修女,这三样东西便是世上最容易操纵他人的力量。
另一组有趣的对比是羊脂球和所谓革命者高尼岱,面对普鲁士军官造成的困境高尼岱一言不发,脱困之后又哼唱国歌,与羊脂球的果断拒绝和自我牺牲形成鲜明对比,这大概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实际的爱国群众的区别吧。
还有一些细节的对比,比如羊脂球在开头分享了美食、在结尾却得不到一点食物。
这些对比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核心展开,那就是主角羊脂球。我不知道女主的这个外号法文原文里是怎么表述的,但“羊脂球”三个字真的用得好,既表达了白胖丰腴的体态,也暗示了她的美貌,脑洞再大一点,甚至暗含了她羔羊般的悲惨命运。
最后,说一个不正经的,我怀疑老莫在搞很严重的黄色,而且有一丢丢证据。
原文里,当得知羊脂球在轮番劝说下终于屈从后,众人如释重负,准备畅饮,这时“伯爵似乎发现卡雷·拉玛东夫人很有风韵,而那个棉纺厂厂主,卡雷·拉玛东先生则不停地向伯爵夫人献殷勤。”当晚,“在走廊里,到处有轻微的颤动声,还有像喘气一样亲悄悄的响声;此外还有光着脚在地上走过的声音和令人不易察觉的咯咯声。”
到底谁才是荡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