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寂寞圣哲》阅后,对于老子思想举隅浅论

记得我刚刚接触到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时候,是在历史课上,老师絮絮叨叨着“无为而治”。那时坐在课堂中的自己,便顿生无限疑问:无为如何能治?
也许是受儒家,法家思想潜移默化,便一直认为只有“德治”,“法治”才可有为。直到翻开这本书,通过作者对老子思想的深入解剖,通过风趣生动的语言阐释,我对道家思想的看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初读此书,略觉乏味是肯定有的,首先是对老子思想并不怎么了解,其次是对哲学之类不感兴趣,但怎么说呢?还是耐不住好奇,试读了《道德经》,虽是浅尝辄止,但是逐渐的,以《道德经》为骨骼,《寂寞圣哲》为血肉,我心中的老子活了,对之自然顿生了诸多想法。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提倡清净无为,正是在看淡了历史的轮回后,无力地叹息,他冷眼看着这汶汶的世道:受欲望驱使,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民不聊生,一片惨淡的国家。无人听他所言,去罢,夕阳下留下一个背影,心中不起一丝波澜。
虽说是无为,并非不为,是不妄为,不非为。老子其实并不贬低才人能士,他所厌恶的是那些统治者赋予贤士的权利与地位,以及贤士的追名逐利,有才并没有错,有才后有了地位,受人推崇并没有错,可是善恶相依,祸福相倚,出于好意之事,往往会转化为罪恶混乱的根源。作者这么分析道:“越贤,争夺就越激烈,阴谋就越周密,用心就越机巧。”于是,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老子就提出了“无为”这一概念:人不要太贤,适可而止就好。贤人不能太多,几个就好。
对于百姓如何无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并不主张“灭人欲”,他只是想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罢了。简单点来说就是顺其自然。对于统治者呢?那就更简单了:什么也不做。到什么程度呢?百姓笑着说:我都不知道有君王,日子本就是这么过的。对啊,对啊,我自然,就是如此无为,如此无不治。人人顺应天地变化之规律,遵循自然之道,各司其职,无欲无求。
这样看来,那些德治,法治便是罪恶之根源,有了德治法治才有国家之动荡,有了国家之动荡,才有德治法治。相比之下,无为而治,倒是自得其乐,安然自适了。
                                                                 ——————————莞尔区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