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我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整理(6)

2022-08-24 来源:百合文库
仔细体会后一个自我,似乎还能隐隐感到一丝与作者早期作品相通的神秘主义气息。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2
今天,我无意中品读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使我倍受惊叹,心情就如波涛般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于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诗的前半部分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昔日美好的景象成了一片废墟,体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与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像一朵美丽而永不凋落的奇葩:
意象高度凝炼而不晦涩,感受细腻而不暗淡,深刻的现实内容与现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来。
现在到了21世纪,人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了,但祖国的明天还要我们去创造。我们是未来的`主宰者!作为明天的我们,绝对不会让昨天的历史重演,今天发展的落后,明天未来的黑暗!
让我们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3
这首诗是我读初中时语文书上的一篇诗歌,直到现在仍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的自己心智不够成熟,对诗歌本身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并没有很深刻而透彻的感悟,只是认为这首诗歌写的气势磅礴、直抒胸臆。
经过多年的成长,阅历逐渐丰富,如今大二的我再回头看这篇作品,却有着不同的感受。细读此诗,发现诗歌可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用“我”深情抚摸大地的种种描写,抒发出作者对灾难足多由衷的关切。那时,祖国大地被敌人的铁蹄蹂躏,“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仿佛身临其境,诗人的“手掌”触摸到家乡一篇湛蓝的湖水,但是,那时,微凉的湖水却与昔日的繁华春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不仅仅是对祖国的爱,也是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愤恨。接着,深读上半部分,我发现诗人想象的那个世界时由近向远,从北到南,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仿佛真相就在我的眼前。下半部分,在想象的世界里展开,但是却是暖色调。“辽远的一角”没有阴暗,没有忧愁,没有寒冷,只有光明的生机与活力。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对我们党员的寄托,我仿佛感到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我仿佛听到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呼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