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读后感精练(6)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在我大学时期的教育学课程上,在老师的推荐下读过这本书。如今踏入教师队伍再次重温,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书的名字很通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这个浅显的题目包含了三个关键词:整个,心灵,献给。由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它们对应的三个方面:“整个”,不是一部分,说明没有保留,完完全全地交出去;何谓“心灵”?这里我把它理解为爱心和灵魂。要我们教师交出去的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这很宝贵;“献给”,意味着我们的恭敬和诚意。我用拆解词义的方法来解读这本著作的题目,而这也恰恰是书中所包含的三个最主要的层面,也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用他本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社会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三个要求。以下逐一展开。
一、让无私融入生命。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成是一项机械的程式化的工作来做。孩子的个体有差别,教师也会机动地处理教学和行为事务。教不难,难的是育。我们能不能把孩子当成花圃里的幼苗来培育,怎么培育。浇多少水才合适,日照时间要多长,旁枝如何修剪,这些都需要不断地思索,充分地花时间。这就要求老师的无私品质,一次两次我们都可以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是真正发自内心,源于生命的。而这种无私,来自于我们对于一群小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孩子调皮健忘的天性常常会让很有耐心的老师都颇感力不从心,有时候真想撒手放任,在无奈之后重新捡起耐心,又会发现对孩子的感情与当初相距甚远。所以只有把无私融入生命,把学生习惯成孩子来呵护,才能使教育本质的光芒绽放。这一点都不容易,需要长期的自身修炼。
二、给他们最宝贵的。
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很少会和孩子们坐下来聊聊天。总觉得他们和自己的想法差别太大,有了时间的代沟。“你哪怕把心都掏出来给他们,他们照样视而不见。”有的老师比较直白地表示。“没心没肺”,也许是很多老师对孩子们一致的看法。我初踏入杏坛,没有丝毫的教育教学经验,凭借着一腔忠心和热血在慢慢摸索。遇到棘手的问题,我也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
书的名字很通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这个浅显的题目包含了三个关键词:整个,心灵,献给。由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它们对应的三个方面:“整个”,不是一部分,说明没有保留,完完全全地交出去;何谓“心灵”?这里我把它理解为爱心和灵魂。要我们教师交出去的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这很宝贵;“献给”,意味着我们的恭敬和诚意。我用拆解词义的方法来解读这本著作的题目,而这也恰恰是书中所包含的三个最主要的层面,也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用他本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社会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三个要求。以下逐一展开。
一、让无私融入生命。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成是一项机械的程式化的工作来做。孩子的个体有差别,教师也会机动地处理教学和行为事务。教不难,难的是育。我们能不能把孩子当成花圃里的幼苗来培育,怎么培育。浇多少水才合适,日照时间要多长,旁枝如何修剪,这些都需要不断地思索,充分地花时间。这就要求老师的无私品质,一次两次我们都可以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是真正发自内心,源于生命的。而这种无私,来自于我们对于一群小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孩子调皮健忘的天性常常会让很有耐心的老师都颇感力不从心,有时候真想撒手放任,在无奈之后重新捡起耐心,又会发现对孩子的感情与当初相距甚远。所以只有把无私融入生命,把学生习惯成孩子来呵护,才能使教育本质的光芒绽放。这一点都不容易,需要长期的自身修炼。
二、给他们最宝贵的。
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很少会和孩子们坐下来聊聊天。总觉得他们和自己的想法差别太大,有了时间的代沟。“你哪怕把心都掏出来给他们,他们照样视而不见。”有的老师比较直白地表示。“没心没肺”,也许是很多老师对孩子们一致的看法。我初踏入杏坛,没有丝毫的教育教学经验,凭借着一腔忠心和热血在慢慢摸索。遇到棘手的问题,我也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