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欧文圣灵论的读后感合计(2)

2022-08-16 来源:百合文库

《道德经》提出了“道”这一核心观念,对世界宗教发展及沟通有着重要意义。当代西方著名宗教思想家孔汉思(Hans Küng)有一段影响全球的名言:“没有世界伦理就没有共同存活。没有宗教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没有宗教对话就没有宗教和平。”(孔汉思《世界伦理构想》,慕尼黑皮珀尔出版社,1990年,第13页)从宗教和平反观宗教对话,则发现“和平”与“对话”都需要其“和平”及“对话”之“道”,“道”乃“对话”之途、“和平”之本。而《道德经》对“道”的展示和诠释,正是为人类理解“宗教”之本真、达成宗教之和—谐及世界之和平,作出了有益贡献。在《道德经》的启迪下,人类“尊道贵德”、“弘道畅玄”,则有可能走上通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世界之坦途。
“道”在《道德经》的理解中,乃“神圣之道”、“宇宙之道”、“生活之道”,由此以“道”而构成了“神圣”、“宇宙”、“人生”这三维之共在及其和—谐,使“形上”与“形下”、“超然”与“自然”、“超越”与“内在”、“主体”与“客体”、“彼岸”与“此岸”得以打通,形成整体共构之关系。而这正是理解人类宗教奥秘的关键之所在。对此,中国宗教哲学家谢扶雅曾感慨而言之:“若求中国辞书中是与Religion相当之名,惟‘道’字勉可充数。道兼涵体用两面,Religion亦具宗旨及方法两面;道可以完全表示个人与宇宙本体之嘘吸关系,同时亦不遗落个人对于社会之活动及适应。”(谢扶雅《宗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4页)当然,这种解读亦仅是从“人之道”出发而论,并不能完全涵括“道”这一概念之丰赡。但仅从这一维度,已可窥出“道”之内蕴所具有的“和合”、“包容”及“涵盖”意义。
而《道德经》中对“道”的阐述,已使各种宗教之间核心观念和信仰实践上的对话与沟通奠立了基础,为其成功之可能提供了根本。
在中国宗教与基—督宗教的比较研究中,“耶儒”对话与“耶佛”对话已有悠久传统。至少基—督宗教与儒教的对话与沟通,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的宗教精神及生活诸层面的对话。而基—督宗教与佛教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多有冲突,但其相遇与对话却远远早于“耶儒”之间的此类关系,可从唐朝景教及景教文献之汉译上见其端倪。与“儒”、“佛”相比,基—督宗教与道教的对话似乎在历史中颇为模糊,难寻其踪。尽管朱谦之曾根据唐代景教《宣元至本经》中“妙道能包含万物之奥道者”、“妙道生成万物囊括,百灵大无不包,故为物灵府也”、“善人之宝,信道善人达见真性”等内容与《道德经》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相似而认为“《宣元至本经》作为景教文书看,则属于伪作”,“为道教的信徒所作以注释《老子道德经》者”,(朱谦之《中国景教》,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26—127页)从断言开元五年(717年)“传写”者张驹为“道教信徒”这一见解而否定了景教与道教的关联,然而最近(2006年)在洛阳发现的“景教宣元至本经幢”(此幢建于元和九年即公元814年)却证实了此经乃唐朝景教经—文,而且揭示出其内容的确曾“模仿汉译佛经的结构,并频繁使用佛、道、儒及摩尼教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