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三父子的读后感总汇(12)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更加悲惨的日子是流放到岭南,随后又至海南。苏轼总不愿让现实去破坏自己的诗性。初到岭南,言“万户皆春色”还戏称不久“鸡犬识东坡”。及至海南,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仍然觉得有所给予:“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次止无不可者”。诗人一般都极富生活情调,苏轼即深谙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云堂。即便身无分文,也乐善好施。苏轼认为,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还与人研制酿酒、制墨,日子清贫却充实。
苏轼的乐观达人,成就了他诗词的盛名,而他这样的性情中人却与通达仕途无缘。诗人、政治家本就很矛盾,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理想一个务实。然而史上不乏合二为一者,像贺知章、高适、范仲淹、欧阳修
(五)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每至一处,均喜建设。在密州建超然台,在徐州造黄楼,惠州的朝云堂,黄州的农舍无处不显示着他的傲气、恬适、安贫乐道。这些建筑、屋舍均成为他诗集的名称。在海南时,一边注史书,一边整理杂记《东坡居士》。东坡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人儒生仰慕他,皆以“夫子”呼之。张来、晁补之,秦观及黄庭坚甘心屈居苏轼门下――苏门四学士。
苏子的诗篇不可多得,而那份恬静、豁然更令人神往,现在浮躁的世界需要这样的芬芳。
(六)超然之道,亦或是:累了,倦了
苏轼交友圈极其广泛,从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与僧人过往甚密,贬谪途中时常蒙僧人照料。吴复古,杭州老友维琳方丈,诗僧参寥,佛印等。相传苏轼与佛印有个有趣的故事。苏轼欲开佛印玩笑,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个例子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看来,僧人亦不可小觑。
苏轼晚年练瑜珈,炼丹,修身养性。“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想求得“道士丹”,虽然人间有“羽化”、“蝉蜕”之说,苏轼还是坚持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但没有着迷,可能只是想论证“道士丹”存在有无。后来渐渐坦然,认为合乎常理的简单生活便能长寿:一、无事以当贵,二、早寝以当富,三、安步以当车,四、晚食以当肉。
苏轼的乐观达人,成就了他诗词的盛名,而他这样的性情中人却与通达仕途无缘。诗人、政治家本就很矛盾,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理想一个务实。然而史上不乏合二为一者,像贺知章、高适、范仲淹、欧阳修
(五)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每至一处,均喜建设。在密州建超然台,在徐州造黄楼,惠州的朝云堂,黄州的农舍无处不显示着他的傲气、恬适、安贫乐道。这些建筑、屋舍均成为他诗集的名称。在海南时,一边注史书,一边整理杂记《东坡居士》。东坡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人儒生仰慕他,皆以“夫子”呼之。张来、晁补之,秦观及黄庭坚甘心屈居苏轼门下――苏门四学士。
苏子的诗篇不可多得,而那份恬静、豁然更令人神往,现在浮躁的世界需要这样的芬芳。
(六)超然之道,亦或是:累了,倦了
苏轼交友圈极其广泛,从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与僧人过往甚密,贬谪途中时常蒙僧人照料。吴复古,杭州老友维琳方丈,诗僧参寥,佛印等。相传苏轼与佛印有个有趣的故事。苏轼欲开佛印玩笑,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个例子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看来,僧人亦不可小觑。
苏轼晚年练瑜珈,炼丹,修身养性。“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想求得“道士丹”,虽然人间有“羽化”、“蝉蜕”之说,苏轼还是坚持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但没有着迷,可能只是想论证“道士丹”存在有无。后来渐渐坦然,认为合乎常理的简单生活便能长寿:一、无事以当贵,二、早寝以当富,三、安步以当车,四、晚食以当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