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相六国读后感精选(10)
2022-08-14 来源:百合文库
回到家中父母不把他当儿子,妻子不把他当丈夫,嫂子不把他当家人,面对一家人的无视冷漠,他决心在潜心学习一年,出人头地,于是寒窗苦读《阴阳符》终于参悟出合纵连横的思想。合纵连横是两种不同的战略方针,所谓合纵就是一群小国联合和大国抗衡,就好像六国联合对抗秦国,这是苏秦推崇的;而连横则是小的联合大的,以免受其他大的欺负,还可以联合着大的欺负其他小的,这是张仪的策略。
苏秦依次拜访六国进行游说,使得六国结盟,换取了十五年的和平,而最后也随着秦国的策略和解散,苏秦最后在齐国也遭人嫉妒,刺杀身亡。
苏秦能佩六国相印说明他在军事谋略上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能看清楚当前的大局,准确的把握各国的优劣势;在游说时,他假装站在别人的立场,设身处地的考虑,再对四处环境的客观分析,只说对别人的好处,加上一些激将法使得各国听信于他,实际上他的游说有一定的蒙蔽性。而他的吃苦耐劳不怕失败同样也是只得学习的,在一开始四处碰壁,不被人们接受,被家人无视,他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努力,最终出人头地。
但苏秦后期的故事也值得后人警惕,俗话说:“温饱思淫欲。”在权力巅峰的苏秦开始自我膨胀,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和燕王的母亲私通,后为自保离开燕国前去齐国当间谍,他鼓励齐王大力建造宫殿以削弱齐国国力,由于位高权重,受到他人嫉妒,被刺杀,在临死前,让齐王在闹市将他五马分尸,奖赏刺杀的人,便可以缉拿真凶,果然凶手出来邀功,被齐王捉住,杀了。
苏秦在年轻时吃过苦、努力过,在荣华富贵时也能居安思危、逆境重生,就算是死,也要设个计,缉拿真凶,这就是纵横家的风范吧。
六国论读后感1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苏秦依次拜访六国进行游说,使得六国结盟,换取了十五年的和平,而最后也随着秦国的策略和解散,苏秦最后在齐国也遭人嫉妒,刺杀身亡。
苏秦能佩六国相印说明他在军事谋略上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能看清楚当前的大局,准确的把握各国的优劣势;在游说时,他假装站在别人的立场,设身处地的考虑,再对四处环境的客观分析,只说对别人的好处,加上一些激将法使得各国听信于他,实际上他的游说有一定的蒙蔽性。而他的吃苦耐劳不怕失败同样也是只得学习的,在一开始四处碰壁,不被人们接受,被家人无视,他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努力,最终出人头地。
但苏秦后期的故事也值得后人警惕,俗话说:“温饱思淫欲。”在权力巅峰的苏秦开始自我膨胀,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和燕王的母亲私通,后为自保离开燕国前去齐国当间谍,他鼓励齐王大力建造宫殿以削弱齐国国力,由于位高权重,受到他人嫉妒,被刺杀,在临死前,让齐王在闹市将他五马分尸,奖赏刺杀的人,便可以缉拿真凶,果然凶手出来邀功,被齐王捉住,杀了。
苏秦在年轻时吃过苦、努力过,在荣华富贵时也能居安思危、逆境重生,就算是死,也要设个计,缉拿真凶,这就是纵横家的风范吧。
六国论读后感1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