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说庄子总体读后感汇集(24)
2022-08-11 来源:百合文库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
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除了庄子又有谁创造得出呢?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美丽形象,将那种境界人格化、具体化,使人明知其假,宁信其真。
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
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除了庄子又有谁创造得出呢?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美丽形象,将那种境界人格化、具体化,使人明知其假,宁信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