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第三章的读后感细选(18)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七月死于热河行宫,八月二十六日,积劳成疾,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焦灼中,胡林翼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时年五十岁。
曾国藩得知胡林翼病逝,伤痛不已,彻夜难眠,惘惘若有所失。
曾国藩一生有两个核心:一个是为国效忠,达到孔子所说的圣贤境界;另一个是发扬光大曾氏家族。在曾国藩心中,国家、家族的分量同样重要,甚至没有了国家,家族还要继续延续。而在胡林翼心中,国重于家,他一生立身行事很少虑及家族和亲人,为朝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差别,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是身处不同的家族中:曾国藩家族庞大,兄弟姊妹众多,上有老下有小;而胡林翼是独生子,又膝下无儿,领兵之时父亲也已经去世,没有太多的家族事务挂念,他可以一心一意效忠国家。
胡林翼的早逝,对于曾国藩来说是祸是福,不可一概而论。就胡林翼的才具、权术、极高的情商,资质平平的曾国藩是很难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最后位列晚清权臣之首。
曾国藩的悲伤,是壮士断腕的悲伤,除了失去一个并肩战斗的战友、一个心有灵犀的友人、一个极其合拍的伙伴外,他还悲伤于腐朽软弱、不堪一击的清廷中,今后无人能与他携手并进,同舟共济。
《曾国藩》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好几本书,有网络小说,人物传记,励志书籍,从书中所获颇丰。特别是关于曾国藩的书,如果说高中时代读《曾国藩》从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而现在十多年后重读,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们的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认受当初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曾国藩得知胡林翼病逝,伤痛不已,彻夜难眠,惘惘若有所失。
曾国藩一生有两个核心:一个是为国效忠,达到孔子所说的圣贤境界;另一个是发扬光大曾氏家族。在曾国藩心中,国家、家族的分量同样重要,甚至没有了国家,家族还要继续延续。而在胡林翼心中,国重于家,他一生立身行事很少虑及家族和亲人,为朝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差别,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是身处不同的家族中:曾国藩家族庞大,兄弟姊妹众多,上有老下有小;而胡林翼是独生子,又膝下无儿,领兵之时父亲也已经去世,没有太多的家族事务挂念,他可以一心一意效忠国家。
胡林翼的早逝,对于曾国藩来说是祸是福,不可一概而论。就胡林翼的才具、权术、极高的情商,资质平平的曾国藩是很难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最后位列晚清权臣之首。
曾国藩的悲伤,是壮士断腕的悲伤,除了失去一个并肩战斗的战友、一个心有灵犀的友人、一个极其合拍的伙伴外,他还悲伤于腐朽软弱、不堪一击的清廷中,今后无人能与他携手并进,同舟共济。
《曾国藩》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好几本书,有网络小说,人物传记,励志书籍,从书中所获颇丰。特别是关于曾国藩的书,如果说高中时代读《曾国藩》从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而现在十多年后重读,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们的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认受当初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